• 61阅读
  • 0回复

流水有情草更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09
第12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流水有情草更青
刘玉琴
60年前,瞿秋白迈着从容的脚步昂首走向刑场。他选择了一块青青的草坪席地而坐,然后对刽子手们微笑道:就在这儿吧!于是,年轻的共产主义战士瞿秋白带着“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的乐观信念,带着视死如归的笑容与人们永别。半个多世纪以来,瞿秋白的革命精神、优秀思想如同一座壮美的雕塑一直竖立在人们心中。今年,适逢瞿秋白逝世60周年,冒先生撰写了《瞿秋白·杨之华》一书,这是对瞿秋白同志最好的纪念。在书中,作者向读者深情委婉地描述了瞿秋白为了他理想的事业奔波奋斗的一生和“腰可弯、志不折”的崇高气节,同时,作者更以细腻优美的文笔把读者引进了瞿秋白和杨之华那深沉而热烈的感情世界。
闻名中外的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蜚声文坛的博学才子瞿秋白,在如火如荼的革命风暴中,与萧山奇女杨之华相遇。一个忍受着失去爱妻的酸楚,一个咀嚼着不幸婚姻的苦涩。两个飘零人在战斗中相知、相慰,共同的理想、志趣与才情,重新唤醒了他们心中对爱的渴望,他们终于摆脱了旧的羁绊而走到一起。从此,面对白色恐怖以及陷害打击,他们始终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忠贞不渝。热烈的爱,壮烈的死,使他们的生命和爱都成为永恒。
作者选择了一个注重开掘感情世界的新颖独特的角度,细致真实地展示了他们对爱情的纯真追求和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瞿秋白虽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同样是一位性情中人。他爱别人,也渴望被爱。他对妻子女儿的感情炽烈深沉,真切感人,妻子女儿也同样对他一往情深,依依难舍。爱成了他们面对人生、走向社会的精神支柱,家庭成了他们依偎憩息、积蓄力量的港湾。
作者又以独到的眼光,淋漓的笔墨,写出了他们相爱的至高境界:他们爱亲人,但更爱社会,更爱光明。面对“山河破碎,国土沦陷”的现实,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革命事业的献身精神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时刻“准备着两人的力量,携手上沙场”,并不惜牺牲生命,与爱人永别。他们的爱与死,体现出特定时代中深厚的思想内涵,带有激昂振奋的绚丽之色。
笔者曾问过冒先生:成就此书的目的是什么?他说,对亲人的依恋与挚爱,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组成了这两位共产主义战士极为丰富的人生世界。希望青年人真正了解他们的常人之心、在风雷激荡的时代里相爱的共同基础和“为了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从而更加珍视自身的感情和生活,更加坚定我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冒炘先生是我国较早研究瞿秋白的一位学者,他创作的《秋白之死》、《秋之白华》首开将瞿秋白研究成果由理论形式转化为文艺形式的先河。他的作品既内容厚重翔实,又文采蜚然,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此书也是极好的例证。
一个古老的民族,不仅有它不屈的斗争历史,还有它那长期积淀下来、令人艳羡的文明。中国现代文化艺术,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长河中一片群星璀璨的天空。而瞿秋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正是星空中一个耀眼的星座。月朗星莹之时,捧读《瞿秋白·杨之华》之际,举头远望深邃的夜幕,不禁会忆起那曾为民族文化、更为革命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许许多多的人们……这又是此书留给我们的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