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富甲钱江畔——记杭州四季青乡定海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10
第2版(经济)
专栏:

  富甲钱江畔
 ——记杭州四季青乡定海村
赵相如赵文浩
随着钱塘江畔的杭州、萧山、余杭几个城市的伸展,城市附近的村子的版图开始缩小了。
    离乡又回乡
杭州市四季青乡定海村原先有几千亩农田,后来只剩下720亩蔬菜地和300亩鱼塘。土地被城市征用,农村几百个劳动力进城当工人,农转非的愿望实现了。想不到仅仅过去了10年,早已调出的定海村人,纷纷找到村党委书记倪志根,要求回来。倪志根考虑村里确实需要人手,又是本乡的乡亲,于是同意了。到去年底,200多名劳动力终于实现了回乡的愿望。
原来,定海村已今非昔比,10年时间,全村收入增长了100倍,由407万元到4.1亿元,人均收入由600元增加到4700元,增长7倍多,平均每个村民住房面积达50平方米。定海村已经成为杭州地区的富裕村之一。
农民到了60岁可以领退休金,去年单是用在村民公益事业上就花去了380多万元。对于已经农转非的人说,定海村着实要比厂里的“铁饭碗”还要铁。
    小村大气魄
定海村的富,秘诀在于除了精耕细作蔬菜地和鱼塘外,村领导班子集中精力搞好第二、三产业。他们针对杭州市场紧缺轻工薄坯件的情况,陆续建立铝型材厂、带钢厂、钢管塑料厂、钢管制型公司、铝合金型材公司、建筑公司、童车厂、精细化工厂等企业,1994年这些厂销售收入达到3.1亿元。
今年起,他们不失时机利用城郊结合的特点,搞起了“三产”。他们先搞一个面料市场。说干就干,半年时间就盖起了2.5万平方米的宽敞气派的面料市场,1100多个摊位全部租出,实际投资已全部收回。定海村虽是个小农村,可是它的当家人办的是大产业,有的是大气魄,所以才能迈大步。
    自由又集中
村里土地面积在缩小,村民居住又宽敞,岂非出现矛盾?倪志根带着我们去看了村民住房。在微微耸起的一片小丘上,一幢幢好气派的七层高的楼房肩并肩,已经建起了十几幢。
“我们也学城里建商品房那样,建农民居住点,通水、电、路、电话、有线电视,供液化气,每户交两万元钱就可以住一套”。倪志根说,“这样一集中,村民进厂下地都很方便,省去了零零落落各自占地建房的弊病。”记者问:“有的村民有钱要住小别墅怎么办?”“那我们也有,也集中建,每户交10万元钱,可以住一幢二层的小楼。”
倪志根书记说,有的村民愿意进厂,有的村民却愿意种菜养鱼,这都不能瞎指挥,既要发挥他的专长,又要尊重他本人意愿,我们不搞一刀切,而是既自由又集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