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为平顶山的做法叫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10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漫笔

  为平顶山的做法叫好
大江
读了人民日报8月8日二版《平顶山企业有了“保护神”》的报道,种种感触像打翻了“五味瓶”似的一齐涌上心头。
首先,我情不自禁地为平顶山市政府主要领导人叫好。他们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敢于为根治“乱检查、乱评比、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而采取特殊措施……及时派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特派员”,并且授予“尚方宝剑”,还不许“宝剑”“吃素”。这表明,他们对企业有感情,对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一片真心。
其次,我要向进驻38家企业的76位“特派员”致敬。虽然他们是握有“尚方宝剑”的“钦差大臣”,但毕竟干的是得罪本地区各路“诸侯”的事情,稍有“私心杂念”,稍想留点“后路”,稍微不愿“过清苦日子”,就会“心慈手软”,当不了“黑脸包公”,甚至与歪风邪气同流合污。他们接受了使命,而且不辱使命,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
第三,我想向平顶山市政府敬上一言。从报道中可以看出,市政府早有规定,到企业检查的单位需有市监察局签发的检查许可证,然而,到河南天使集团的23次检查,全是市直有关职能部门提出的,而且都没有许可证。这至少说明了两点:要么是市政府对他们的教育还不够深,约束还不够严;要么是他们明知故犯,有意对抗。不管属于那种情况,看来都需要想办法把市直有关职能部门管住。只有这样,才能在“特派员”挥动“尚方宝剑”的同时,逐渐堵塞“源头”,削弱“后劲”。
最后,我还要“由此及彼”地发一通感慨。例如,这几年企业在转换机制上下了许多功夫,政府在转变职能方面却相对滞后。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就是一个明证。“庙”多必然“神”多,“神”多就想“显灵”,搞“检查”、“评比”,劳民伤财的馊主意就一个又一个地冒出来。“五乱”成了他们为自己搞钱的“护身符”。如果各级政府能够在精简机构、转变职能上多下些功夫,不仅是对企业改革的最大支持,对根治“五乱”也是事半功倍的“釜底抽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