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一路风尘一路情——《中国55个少数民族音乐歌舞大型系列片》拍摄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10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一路风尘一路情
——《中国55个少数民族音乐歌舞大型系列片》拍摄散记
舒国尧
题记:1993年初,国家民委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与日本JVC株式会社合作,开始拍摄我国55个少数民族第一部民间歌、舞、乐电视纪录片。在已经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两国摄制人员先后八次深入到各民族居住的山沟村寨,他们以真挚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记录下那风格浓郁、绚丽多姿的音乐歌舞。这里,摘取点滴,献给那些曾给予这支摄影队以极大帮助的各民族兄弟姐妹。
滇西北的怒江是不屈的江,它孕育着一方坚韧的中华儿女。当年中日滇缅会战,日军来到怒江岸边就再没能前行半步。
1993年5月,我们到达怒江大峡谷尽头——贡山怒族独龙族自治县,公路到此没有了界标,横断山脉把它与外界隔离开来。从独龙族向导金铭那里我们了解到:独龙人居住的独龙江谷地四周都是高山,常年大雪封山,只有在7到9月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才能走出河谷;贡山离独龙河谷最近,当地人也要徒步一星期才能到。不得已,我们选择了一个60年代移出的有20多户的独龙人小山村进行拍摄,摄影队也为此爬了整整一天的山,人人筋疲力尽。
短短四天的拍摄,独龙人的猎歌、情歌、童谣、口弦分外纯朴、真挚。离别前的篝火晚会,全村人载歌载舞,直感动得日方导演热泪盈眶。当我们离开时,全村的孩子们手捧专为我们采来的野草莓,站成整齐的一排为我们送行,那么真诚,那么朴实。
怒江岸边的傈僳人能赤脚上刀架。女的敢与人喝“贴面酒”,他们用傈僳语唱的宗教歌曲更是令人听而难忘。还有怒族人,被誉为“会飞的民族”,他们可以在怒江上用溜索来溜人、溜渡货物、牲畜。这些都留在了我们的镜头里,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南端。纳西族是一个较发达的民族,据传纳西人很早便有状元。他们有自己的传统东巴文化,“东巴”,纳西语意为“智者”。纳西人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东巴教,他们的“东巴经”,号称“活着的象形文字”,是百科全书式的巨作。
在石鼓镇,我们拍下了闻名于世的纳西古乐。古乐表演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在场的人听来无不心旌浮动、意念飘然。我们还赶上了一户纳西人婚礼,有趣的是新郎要先在新娘家过一夜,第二天才能把新娘接回家。新娘没有化妆、没有礼服,一般人是认不出来的。当晚,在欢快的勒巴舞乐中,伴着阵阵树香、丁冬的羊皮鼓声,纳西人的婚礼充满诗情画意。
镜头转向塞北,一种空旷与彪悍之气走近了我们。在呼伦贝尔盟的陈巴尔虎草原,我们走进了一个名叫占布拉的老牧人家。
在拍摄中,老人饮酒放歌,唱英雄、唱草原、唱爱情、唱朋友……巴尔虎长调伴着杯杯烈酒,曲曲悠扬绵长。老人送我们时说:“在大草原,人永远喝不多;喝得再多,马儿也会送你回家。”
在鄂温克草原,我们遇到了与众不同的布里亚特蒙古人,他们于本世纪初由前苏联迁移而来,他们能歌善唱,曲曲撼天动地。当时天下着大雨,他们挥舞着白色的套马杆为我们表演追逐烈马,个个身手矫健、奔腾如风。日本人推崇成吉思汗,面对他子孙们的雄姿,惊呼不已。
尾声:从海南岛黎族的竹竿舞到大西北的回回“花儿”,从乌苏里江畔赫哲人的渔歌到福建畲族男女的情歌对唱,摄影队走遍东西南北。目前,他们正在新疆,将完成那里13个民族的拍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