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窝窝头真好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10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窝窝头真好吃……”
孙士杰
一老者带着小孙女串门儿,主人家以便饭待之。主食是家做的棒子面窝窝头,掺了少许白糖。小女孩甚是稀罕,捧着边吃边说:“窝窝头真好吃,真好吃,怪不得你们从前老爱吃窝窝头呢!”惹得在座的哄堂大笑。
我猜测,那女孩大概正当上初小的年纪,也曾听家长和老师讲过从前。她的率真可爱,她的幸福童年,大体可以代表现今与她同龄的孩子们。她说“窝窝头真好吃”,其感觉肯定真实;她由此推论从前人们老吃窝头也是因为“窝窝头真好吃”,就是充满稚气和不合乎事实的了。这怪不得孩子,存在决定意识嘛。但从成人如何教育后代来说,却是提出了一个足够严肃的问题。
1962年,夏衍署名黄似,与画家黄永玉应和,在《人民日报》副刊的“长短录”专栏发表了杂文《〈教子篇〉补》,谈论教育孩子这件大事。文中说:由于孩子们不了解鸦片和缠足的时代、重男轻女的时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时代,所以就不懂得新社会来之不易。文中还说:“新社会给了他们一万个好处,但是也有一个条件太好的‘坏处’。”这篇杂文面世到现在,又过去了整整33年。我想,如今的这拨儿孩子们,非但更陌生于鸦片和缠足的时代、重男轻女的时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时代,所以就不懂得新社会来之不易;就连建国后的饥饿浮肿、史无前例胡折腾等等,也是不甚了了的了;而夏公所说的那个“条件太好的‘坏处’”呢,又变得愈加明显。这确乎是一种强烈的反差。小女孩讲的“窝窝头真好吃……”那些话,正是从现实存在的这种反差中产生的。
人的肠胃,其实都差不多,大抵是肥甘多了想清淡,清淡多了又想肥甘。假如年复一年地只吃窝头、吃地瓜、吃高粱面,吃得肚子里直泛酸水,恐怕就很难有“窝窝头真好吃”的感觉了。改革开放这些年,群众生活有了显著改善和提高,精米白面,鱼肉禽蛋,越来越多地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于是便有适当吃些粗粮野菜的倡议。北京市一份调查材料指出:有些女孩子体型像“豆芽菜”,原因多半在于挑食、偏食;有些男孩子长得如“胖墩儿”,则是脂肪摄入过量和运动相对不足所致。这是从医学营养学方面作出的分析,想来不无道理。
再从社会学政治学方面来作分析,问题就更见其紧要性。我们有句流传久远的古话,叫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联系现实把这句话的意思引申一下,那么我以为,对于当今生于安乐而又不知忧患为何物的我们的孩子们,就亟需进行教育和引导,使他们正确地真实地了解历史,尤其是50多年前的那一场民族战争的历史,在幸福安乐的生活中保持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精神状态。这样做,当然不是要回归过去,而是为了坚忍执著地建设现在,创造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要把我们的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跨世纪的优秀人才,不能不具有这样的政治眼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