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功高德亦高 楷模昭后人——深切悼念李聚奎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11
第11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功高德亦高 楷模昭后人
——深切悼念李聚奎同志
刘华清张震
李聚奎同志溘然长逝,噩耗传来,我们悲痛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抑。李聚奎同志是参加“平江起义”的老战士中最后离开我们的一位。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经受了战争年代血与火的洗礼和和平建设时期的严峻考验,为人民的解放和国家、军队的建设事业创下了不朽的功绩。
李聚奎同志1904年12月出生于湖南安化(今涟源市)的一个农民家庭。大革命时期,他投身国民革命军,参加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彭德怀同志领导的“平江起义”,从此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紧紧连在了一起。他参加和组织指挥了井冈山保卫战等许多战斗,参加过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战役,多次重创敌军。长征路上,他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率领部队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领导红一团组织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为中央红军和主力部队开路,名扬全军。抗日战争时期,他参与了冀南、鲁西南、鲁西北及太岳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参加了娘子关、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出色地指挥了古北口保卫战,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和辽沈、平津及进军中南等重大战役。建国以后,他组织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后方后勤保障,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创下了基业,为军队后勤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
李聚奎同志在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直接教诲,是一位从农民成长起来的智勇双全的将军,是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后勤工作领导人。他一生南征北战,驰骋疆场,艰苦奋斗,忘我工作,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他的身上,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高贵品德,特别是他始终保持了老红军的优良传统,一贯坚持实事求是,一生清正廉洁。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我们学习这位老将军、老同志的这些优良品德和作风,对于加强党和军队的思想作风建设,促进国家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坚贞不渝的党性观念
李聚奎同志的一生,对党忠心耿耿,虽几遇逆境,历经坎坷,但对共产主义事业始终坚贞不渝。
当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他在彭德怀等许多共产党人进步思想的影响下,毅然参加“平江起义”,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参加的第一次党小组会上,就坚定地表示:“我这一辈子跟党是跟定了,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从此,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他都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对党的誓言。1930年,由于受“左”倾路线的影响,当时任红三军二十七团团长的李聚奎,被诬蔑为“AB团”,受到关押和迫害,但他坚持真理,始终没有改变革命信仰。1936年,李聚奎所在的红军西路军遭到失败,部队被冲散,为了找到红军,找到中央,他孤身一人,行乞千里,以顽强的意志战胜疾病,多次摆脱敌人的搜捕,终于找到陕北,回到了党的怀抱。“文化大革命”中,林彪、邱会作一伙给他强加了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对他进行诬蔑、陷害、非法关押,在遭受残酷迫害的情况下,他始终坚持斗争,还竭尽全力保护干部和群众,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对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他党性原则很强,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红军初创时期,他由红五军调往红六军,先后在三个师任职;北上途中,由红一方面军调往红四方面军,先后在两个军工作;抗战时期,先后在三支抗日部队担任领导;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由军事工作改做后勤工作,先后在三个单位后勤部门任领导职务;建国后,由部队去院校,由军队到地方,又由地方回军队。每次工作变动,他都自觉地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顾全大局,不讲个人名利得失,能上能下,愉快地服从党的决定。
他模范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坚持和维护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在涉及党和军队建设的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他始终头脑清醒,态度鲜明,对党忠心耿耿。在红四方面军工作期间,他坚决抵制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路线,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在新的历史时期,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拥护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他在86岁高龄时,仍就军队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亲自向军委领导直抒己见,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对军队高度负责的态度。
    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李聚奎同志作战勇敢,敢挑重担,勇于克服困难。在革命战争的各个时期,参加和组织指挥了大小无数次战斗,打过许多硬仗、恶仗、险仗。在转战湘、鄂、赣和历次反“围剿”的战斗中,他先后担任红二十七团团长,八、七、九师师长,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以袭击、阻击、游击战法打击敌人。1932年2月第四次反“围剿”时,他果断指挥组织全师穿插包抄,以伤亡46人的较小代价,消灭了敌人一个师部及一个旅3000余人,生俘敌师长李明。军团政委聂荣臻高兴地将他抱了起来,高呼“红军万岁!”在长征途中,他被军委点将,由后卫变为前锋,出潇水、战湘江,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城、四渡赤水河。他组织部队强渡大渡河,为掩护中央和红军主力摆脱险境、打开北上通道建立了奇功。北上途中,他指挥和参加了攻占通渭城、土城、永昌等战斗。在黎元口反包围战斗中,他率部殊死抵抗,并协助王树声同志将官兵带出了绝境。在抗日战争中,他协助薄一波、陈赓等同志建立了13个游击集团,参加了百团大战。在反“扫荡”作战中,同敌人斗智斗勇,粉碎了日寇“围困沁源”的阴谋。延安《解放日报》连续发表文章,称赞沁源是“太岳根据地的一面旗帜”。他还只身赴冀中武强县改编地方武装,通过艰苦的工作,将一支由旧军官、土匪和爱国学生组成的“青年抗日义勇军”,改编成一支我党领导下的几千人的抗日武装力量。解放战争时期,当时担任冀察热辽军区参谋长的李聚奎,在保卫古北口战斗中,面对数倍于我的敌军,他灵活指挥,沉着应战,取得了歼敌2000多名的战绩,积累了宝贵的作战经验。
建国后,他先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第一任部长,后勤学院第一任院长,石油工业部第一任部长。在这些“第一任”的岗位上,他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做了大量创业性的工作。1955年9月,经周恩来同志提名,李聚奎任我国石油工业部首任部长。为了改写“中国贫油”的结论,甩掉共和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他认真贯彻毛主席面授的用“革命加拚命”精神抓石油工业的指示,克服重重困难,迅速创建了克拉玛依油田;筹备组建了松辽石油勘探局、华东石油勘探局、华北石油勘探处;开展了对四川盆地石油资源的调查;组织制定了我国石油发展的三年建设规划,全面展开了石油勘探和生产建设,为更大规模地发展我国石油工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实事求是,有根有据,是办事之本”。李聚奎同志写在笔记本上的这段话,是他警示自己的一条准则,也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
李聚奎同志善于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法。在解放战争时期,李聚奎同志为适应部队由游击战争向大兵团作战转变的需要,将后勤保障由过去的“就地取之,取之于敌”,向标准化、分片供应等保障方式转变,从而保证了辽沈战役和部队入关作战物资供应,对取得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李聚奎同志受命组建东北军区后勤部,重点担负战争后方勤务工作。针对现代化战争的后勤保障特点,他积极调整了后勤组织和运输线的兵站,将作战物资沿兵站线梯次储备,这些做法得到彭德怀同志的支持,保证了作战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前线,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军后勤保障方式向现代化后勤保障方式的转变作了贡献。
李聚奎同志不唯上,只唯实,敢讲真话,敢报实情。他在担任总后勤部政委后期,在参与规划后勤建设蓝图的过程中,针对林彪、邱会作一伙在后勤建设上盲目铺摊子、严重铺张浪费的问题,针锋相对地强调要认真贯彻勤俭办后勤的方针。他主张从实际出发,确定后方基地的建设规模。坚持节俭的原则,严格财务开支,同时发展军办工业和农副业生产,补助部队供应。1977年后勤学院复建,他担任政委,在制定学院教学规划时,有的同志提出“一年就要出人才”。李聚奎同志一方面肯定了这种积极性,同时在分析了现有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设备、人才培养周期等情况后,提出了按教学规律办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人才培养步伐的教学规划,为早出人才、出优秀合格人才奠定了基础。李聚奎同志就是这样,一切从实际出发,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办不到的事不说,定了的事就办。不浮夸、不虚报,实实在在。
李聚奎同志在工作中,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他在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时,围绕“克拉玛依油田是上还是不上”的问题,曾经遇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为了求得正确的决策,李聚奎同志带领机关司局长、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赶赴第一线,进行了大量调查论证。白天,他冒着没膝的大雪,顶着凛冽的寒风,对照图纸和资料跑了一个又一个探点,晚上同二三十个工人挤在一个帐篷里,与大家促膝谈心,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经过反复调查,终于摸清了情况,定下了决心,及时下达了1956年打40口探井的任务。到年底,40口油井全部打成出油,当年石油产量由1955年的40万吨一跃为150万吨。《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社论,称赞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和开采,是新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的一曲壮歌。风靡全国的《克拉玛依之歌》,就是对这一创业史的生动写照。
    廉洁自律的高尚品德
李聚奎同志长期在军队和地方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从不居功自傲。他胸怀坦荡,忠厚老实,作风正派,清正廉洁,节操高尚,数十年如一日。
李聚奎同志常说,有毒的东西不能吃,违法的事情不能做。在工作岗位上,他这样要求自己,退居二线后,他仍以此不断勉励鞭策自己。在他80岁那年,他还给自己写下这样一段“座右铭”:“纵然给我再多的权力,也不去以权谋私;纵然给我再多的荣誉,也不忘记艰苦奋斗;纵然让我再活80岁,也不停止革命。”他生活节俭,粗茶淡饭,衣着朴素。他坐的沙发是50年代配发的,早已十分破旧,但他一直不肯换;一把藤椅用了30多年,捆捆绑绑,仍继续坐;建国前就用的一个漱口杯,一直陪伴他到去世;衣服破了他自己补,有些衣服补了好几层还继续穿;就连一粒药片掉到地上,他也要捡起来。他一生中,除了1959年因病到青岛疗养过一次外,以后再没有外出疗养,许多人对此不理解,他却说:“我身体挺好,用不着疗养,把疗养指标留给其他需要疗养的同志。”
李聚奎同志对家属子女的要求也很严格。他老伴是1937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由于随他经常调动,职级晋升受到影响,但他从不为老伴说话。他十分注意对子女的教育,经常告诫他们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艰苦奋斗,做有益于人民的人。在子女的上学、就业、晋升、调动等问题上,李聚奎同志也从不说话,至今5个子女都在基层工作。他在病重期间,想到了要为子女留下点什么,便抱病抄录了5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他的“遗产”分送给子女,勉励他们自尊、自强、自立、自律,遵纪守法,接好革命的班。
李聚奎同志对自己、对家人要求是这样的严格,而对同志、对他人却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由于家境贫寒,他只上过一年私塾,他一方面抓紧自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把有限的津贴节省下来,捐献给家乡兴办学校。他广交知识分子朋友,凡是知识分子需要办的事,他都急办先办。他十分关心群众生活和疾苦,干部生病住院、子女入学,战士过年过节能不能吃上饺子,这些平平常常的小事,他都挂在心上,有时还亲自过问,帮助解决。诸如此类,都体现了李聚奎同志高尚的人格和品德。
斯人已去,风范犹存。李聚奎同志虽然和我们永别了,但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为我军建设和发展所建立的功绩将永垂青史,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教育后人。我们要以李聚奎同志为楷模,永远保持和发扬老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