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抗战中的一张小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12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抗战中的一张小报
颜辉
一九四三年三月,新四军东南警卫团政委兼海启县委书记洪泽找我谈话,要我参加创办《东南报》,马力当主编,我和另三位同志当编辑兼刻钢板。他说:在“清乡”圈里办这么一张报纸,很不容易,也极危险,要有大无畏精神才行。团长王澄说:反“清乡”无论怎样艰苦,只要有《东南报》在,群众就知道县委还在领导斗争。
三月二十六日,《东南报》创刊号出版,刊登了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的《反“清乡”紧急动员令》。四月一日敌人调集重兵,出动一个联队和伪军三个师共一万五千人,开始对四分区(南通、如皋、海门、启东)进行“清乡”。“清乡”圈内据点林立,密如蛛网;“清乡”圈周围遍筑碉堡,挖掘深沟,设立大小“检问所”一百五十多个,还从江南运来了五百多万根毛竹,修筑了长达三百华里的竹篱笆。兵分十几路,步兵、自行车队、汽车、汽艇一齐出动,采取“拉网”、“梳篦”战术,企图将我抗日武装和领导机关一网打尽。
根据这一严峻形势,《东南报》的主要任务是报道部队群众反“清乡”斗争的胜利消息,鼓舞斗志,增强军民抗敌的胜利信心。它每两天出版一期,八开四版套红油印,敌情严重时三天一期,改出两版,直至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为止,迄未中断。报社设在海中区表东乡三友村农民尹祖陶(秘密党员)家里,距敌人据点巴掌镇、池棚镇仅三四华里。
我们白天外出采访,将钢板、蜡纸、油印机、白报纸藏在尹家屋后竹园的地洞里,敌人下乡时同群众一起跑反。晚上把东西取出来,进行编辑、刻写、校对、印刷,全套工序必须在拂晓前完成,并将废纸和油墨痕迹统统清除干净,然后钻进芦苇丛里睡一会儿。秘密交通员冒着生命危险,捎来各区、乡的稿件,并将印好的报纸送走。
《东南报》刊登过不少群众锄奸的故事,如“扎粽子”、“下馄饨”、“背娘舅”等等,开辟了《锄奸故事专栏》。还绘成连环画,出版了五期《东南画报》。而更主要的是向全县干部、群众传播了反“清乡”斗争的捷报和战地新闻,例如:东南警卫团和各区区队始终坚持在“清乡”圈内打击日伪军的战斗捷报;老七团、特务四团杀回“清乡”圈内,在耙齿凌、南坝战斗中毙伤加藤大尉、丹木中尉以下日军官兵一百余人,生俘日军十四人,毙伤生俘伪军五百余人的战斗捷报;百发百中的“一等神枪手”、富余区队分队长王祥,一人在反“清乡”中先后击毙日军三十六名的英雄事迹;荣获“一等民兵英雄”称号的民兵队长何凤升,率领民兵长期围困袭扰富安镇据点,历时三个月最后将日伪军逼走的民兵战报;中秋节晚,海启各区、乡民兵和群众数万人拥向敌据点,人山人海,高呼“德国败,日本快,不投降,见阎王”口号,举行敌前大规模群众性武装示威的战地新闻;赵一德短枪队神出鬼没进据点锄奸,黄士奇小队长率四名短枪队员化装进崇海镇据点,击毙五名日军缴获一挺“弯夹子”机枪的战斗故事……
七月一日晚,全分区数万群众、民兵在主力部队掩护下,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破击战,火烧竹篱笆,锯倒电线杆,割断电线,挖断公路,使日伪军惨淡经营三个月的封锁线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东南报》刊登了胡石言创作的《“清乡”谣》,真实地记录了这次英勇无畏的斗争场面。
(作者单位:中国轻工总会离休干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