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岁月难湮少年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12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岁月难湮少年事
秦浩
谈起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我们这一代人是多么难忘呵!
1937年,我是一个10岁的四年级小学生。六七月间,突然从上海市内来了一群大中学生,到我们学校教唱歌、放映电影,唱的是今天闻之即令人肃然起敬的《义勇军进行曲》,还有《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等,放映的是无声电影,剧的结尾我至今未忘:孩子们举起投蓄多年的“扑满”狠狠砸碎,将四溅的铜板捡起捐献给抗日义勇军……我怀着敬意感谢他们在短短的一二十天里,给像我们这样的十几岁的少年播下了爱国抗日的思想种子。
1937年底,上海、南京相继失守,我的家乡嘉定县从此成为沦陷区。当时小学的课本已由日伪政府统一审定,有明显的亲日反共内容。我们的校长却不吱声地到上海市租界内选购了一批《开明活页文选》,作为国文的补充教材。其中就有一篇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至今我还记得,我们当时学习《最后一课》时,课堂气氛和师生情思,都和课文中的描述极为相似,隐隐约约地感到失去学习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权利将是何等的耻辱和痛苦。
1942年秋,15岁的我插入由家乡父老们办的私立中学读初二。这时,日伪政府为进一步强化对沦陷区的统治,除采取封锁、“清乡”等武力措施外,对文化教育也加强控制,规定在中学课程中必须增设日文课,并派来一个叫仓寺仁一的日本浪人来任教。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进行消极抵制,致使日文课每个年级每学期都是从字母教起,每学期期终考试都是默写这些字母,而全班同学几乎都不及格。当时学习上名列前茅的同学,各门成绩都在80分以上,唯独日文考试总是二三十分。气得那个日本教师暴跳如雷。
往事难忘,我们少年时的这种朴素的反抗行为,正是继承了父辈们反抗异族入侵的优良传统。自明代开始,我国沿海连年遭受海盗倭寇的烧杀掠夺,嘉定人民前仆后继,一次又一次地起来抵抗,挖堑修城,合力阻杀,付出过多少血的代价!这些震撼魂魄的英勇史诗,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嘉定人。50多年前这场妄图亡我中华的战争,引发了中国人民百年来积极的反抗精神的大爆炸。嘉定一带很快就组织起了游击队,主张“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吴蕴初、胡厥文、杨卫玉等嘉定籍爱国人士,把他们创办的工厂、学校从上海迁往西南大后方以支持抗日战争。我们这一辈人就是在这种浓郁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感染下成长起来,抱着挽救民族危亡和建设祖国富强的满腔热忱步入社会和审视人生的。
壮丽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使我国获得了庄严的民族独立。抗日战争也是教育中国人民的一所伟大学校,培育了我们这一代青少年,使我们走上了正确体现个人价值的人生之路。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