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乱世桃源“老人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13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乱世桃源“老人村”
胡锡进
波黑战场正如火如荼,南联盟也正受到严厉的经济制裁,但在塞尔维亚中部山区,却有一个悠然见南山的小山村,宛若乱世中的世外桃源。
寻了个疏闲的周末,南下贝尔格莱德140公里,然后拣最窄的路,把车开进树顶遮天的十曲八弯中。沥青路面没有了,车子在山路上躲闪慢行,以避坑凸。同行的39岁经济学家拉多万先生的老家就在那里。
这片山丘是全南斯拉夫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在历史教科书中,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塞尔维亚军队阻住奥匈军队的骄傲;在经济学家眼里,这里是传统自给自足农业的范本;对于拉多万先生,这里有一口甜井、有望子成龙的双亲和在山坡牛背上度过的童年。
22户人家的小山村,拉多万的父母住在一幢花草环抱的白色房子里,内外洁净。房下伸展开去的绿谷、对面山上的郁郁树林,都包含着拉多万家土地的一部分。两位老人对独子的归来十分欣喜,他们首先端上自治果蜜和白水,这是塞尔维亚乡村迎客的传统礼仪,然后是午餐:自制香肠、火腿肉、奶酪,以及同样是自制的李子酒和调味醋。我吃了一顿与现代食品加工业“无任何联系”的丰盛午餐。
拉多万的父亲67岁,母亲也已61岁,却种植着8公顷山坡地。他们没有农用机械,花钱雇人翻地、种粮,然后“靠天吃饭”,收成足矣。家里养着12口猪、3头奶牛、1头肉牛、18只母鸡,肉、奶、蛋亦足而有余。加上自家山林中有砍不完的柴,地里有割不完的牲口草,还有自家果树、菜园子,生活自给自足不成问题。老人说,他们不大卖自己的农产品,卖得最多的是多余的牛奶。种地很少用化肥,主要依靠有机肥,家中各种活计只有种、收粮食雇人,其他都自己干(连儿子也不让干)。真让人惊叹两位老人的工作量。
两位老人有微薄的“退休金”,看病取药甚至住院都有百分之百的社会医疗保险。他们住的房子不算小,但家具简单,厨房、粮食仓库、牲口房等辅助房屋都不如平原商品农业地区的中等农户。住房内有自来水,依靠着远处的一个集体水泵,院外还有一口自家辘轳水井,深达16米,水质甘醇。旁边是一幢废弃的房子,拉多万说,那里曾经住过他的几代祖先。
在衬着诗画般山景,却显得有点冷清的村子转了转,见到的人中除了来休假的,也基本是老人,其中一位86岁的弓腰老翁,竟是独居。他的儿子说,老人舍不得离开山村,他每两星期回来一次照顾父亲。村民们说,大姑娘都嫁走了,小伙子在这里讨不上老婆,也都去了城里。只有老人对这里故土难离。
拉多万十分感慨地告诉我,他小时候,小山村里曾有过不少孩子。邻里这家的孩子入伍,那家的孩子娶亲,都会给山村带来阵阵喜庆的欢乐。那时,他每天早晨步涉5公里山路,去小村的中心小学。冬天,大雪封门时,父亲在前面铲开齐腰深的积雪,母亲在后面拉着雪爬犁,雪爬犁上坐着背书包的他和他们的希望。然而就是踏着那条小山路,他和小伙伴一个个走向了大都市,把老人留在了身后。如今,这一带方圆十几公里只剩下三两百“老军”,拉多万幼时充满欢笑的那所学校也只剩下一个老师,4个孩子。由于这一带农户都自给自足,政府亦无投资,道路没人修,与外部经济处于隔绝状态,前景十分黯淡。他颇为伤感地说,50年后,他幼时放牛、读书的山坡可能已长满荒草,未来的几代人或许会在周末来这里升起野炊的篝火。
我问两位老人,唯一的孩子抛下祖传家业,远离他们进城谋生,他们不感到悲凉吗?母亲搂偎在儿子的身边说:“最重要的是他的前程,他的幸福。我愿意他走与他父亲不同的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