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我国实行博士后制度回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1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实行博士后制度回顾
杨竫
编者按:我国实行博士后制度已经10年了,10年来我国已有212个单位设立了428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高等学校设站322个,科研机构设站106个。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涉及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9大学科门类的5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人员总数已达4091人,其中在站人数2070人,出站人数2021人。值此博士后制度实行10年之际,我们将陆续介绍博士后研究人员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他们的科研、生活等情况,以增进读者对博士后制度的了解。
                   
中国博士后制度诞生已经整整10周年了。如今,博士后流动站遍布全国各地,一批批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茁壮成长,他们即将或已经成为我国科学、教育事业以及经济建设的栋梁之才。
我作为制定中国博士后制度实施方案的直接参与者之一,看到今天这项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无限感慨。回首往事,最让我难以忘却的是:
    李政道两次“上书”
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对祖国一直奉献着一颗海外赤子的拳拳之心,其中,对中国科技人才的培养所花费的心血和精力最多。他于1983年3月5日第一次向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了《设立科研流动站的初步建议》。在建议中,他强调“科研流动站”可以成为推动青年科技人员流动的永久方法之一,并在这流动中选拔人才,留精去芜。
1984年5月,李政道先生再次致函国家最高领导人,并递交一份更加详尽、更为成熟的建议,即《如何安排“博士后”科技青年的一些建议》。在这份建议书中,李政道先生论述了中国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实行博士后制度的背景、目的意义及具体办法,并明确指出实行这种制度必须解决认识和工作上的一些关键问题。
博士后制度所以能够在中国诞生,是李政道先生极力倡导和不懈努力的结果。历史会记下他的这一功劳。
    邓小平果断决策
1984年5月21日,小平同志亲切会见了李政道先生和他的夫人秦惠。
会见前,小平同志已经看过了李政道先生写的《如何安排“博士后”科技青年的一些建议》。一阵寒暄过后,小平同志谦虚地说:“看了你写的建议,有不少新名词,‘博士后’对我来说是新名词。”对此,李政道先生着重讲了博士后在国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在中国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实行博士后制度的意义、条件和迫切性。
在李政道讲述过程中,小平同志一直在仔细耐心地倾听。当李政道先生建议先设十几个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作为试点,成功后可以推广到其他专业时,小平同志立即表示:十几个太少,还有其他专业,也要采取同样的方法。他果断地指出:“这个方法很好,我赞成。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级的人才。”“这是一个新的方法,成百成千的流动站成为制度,是培养使用科技人才的制度。”“看准了就要行动,明天就批2000万。以后各行都可以参照这个办法,是使用培养,也是考核。”
这是一次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的会见,人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一重要时刻。
    各部门协同作战
与这项工作直接有关的国家科委、原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立即行动。他们按照小平同志以及中央、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和李政道先生的建议,共同磋商实施方案的框架。举行了一个又一个专家座谈会、留学回国人员座谈会、有关部门座谈会、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座谈会。根据座谈会大家提出的意见,反复修改实施方案框架,最后终于形成了一份我国实行博士后制度的初步意见。
这个初步意见得到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保证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住房条件在当时是个难题,如今也是困扰有关单位负责人的问题之一。小平同志1984年批准的2000万元,其中1000万元用来给博士后研究人员建造公寓。但到了1985年,国家计委另外批准1000万元基建投资,给博士后研究人员盖公寓。后来国家计委又增拨了2000万元。
在解决博士后研究人员及其配偶子女的户口问题上,原来我们把子女的范围限制在未成年子女。但在与公安部协商过程中,公安部有关同志主动提出,把子女范围扩大到农村户口及城市户口的未就业子女。
财政部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早已把专款和博士后日常经费准备好了。他们告诉我们,一旦文件正式下达,我们立即拨款。
原教育部毫不犹豫地说,博士后研究人员子女可在暂住户口所在地报考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以及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
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商业部、原劳动人事部都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同意解决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有关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国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实行博士后制度的第一份政府文件终于在1985年7月5日下发全国各地贯彻执行。
如果说我国实行博士后制度是培养、使用和选拔高水平专业人才的成功之举,那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其中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不会忘记许多部门和单位对此所做出的巨大支持和贡献。
(本文作者现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秘书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