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崛起的粮棉基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教兴农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27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崛起的粮棉基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教兴农记
本报记者黄振中陈兴贵
在共和国诞生的礼炮声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准噶尔盆地的荒滩上开出了军垦第一犁,由此犁出了戈壁新城石河子,犁出了一个绿色的世界。正如人们所说,新疆有多大,兵团有多大。今天的建设兵团,已是我国棉花生产最重要的基地和西部粮仓。这既是220万军垦人辉煌历史的写照,也是科技兴农的壮丽画卷。
  一
军垦人说,兵团是为农而建,为农而设。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在历届兵团领导中从未动摇过。由于历史的原因,兵团农业师大都建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地瘦、水缺、风沙大。恶劣的生态环境,农业增产的任务,促使他们对农业科技特别重视。据统计,这里每万人拥有的各类专业人员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农业科技人员更多。王震将军曾以大漠的胸怀,接纳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这里形成很好的传统。当时代的列车驶入科教兴国的轨道时,一批60年代进疆的大学生纷纷登上领导岗位。据统计,兵团总部、各个师团的领导,各个专业技术的负责人,大多是这一时期农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既是农业生产的领导者、组织者,又是研究和推广农业科技的带头人。在“六五”、“七五”期间,他们获兵团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就达408项,其中117项重大科技成果直接经济效益为18.8亿元。中国美利奴羊、《地膜植棉技术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八五”计划期间,科技成果转化取得重大进展,创公顷棉花单产全国纪录,全国大面积玉米单季吨粮纪录。
领导人强烈的科技意识,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年年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各个师团的科研经费每年都有较大增长。科研机构亦随之壮大。兵团有多所农科院和农业大学,有126个科研机构,13万科研人员。
  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过去是一支战功赫赫的部队,现在又成为科技攻关的劲旅。13万科技大军向农业的广度、深度进军,治盐碱、育良种、铺地膜……656项科研成果的推广,为连续18年丰收提供了保证。
戈壁盐碱危害庄稼、侵吞良田,甚至使房屋倒塌,成为农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数万南疆北疆科研工作者合力攻关,研究出综合治理的方案。首次用爆破技术炸破板结的土块,破坏“盐碱心脏”。采用明渠排水、竖井排灌、生物排水、精量灌溉等配合措施,解决了灌溉引起盐碱化的危害。这里最早开始了棉花地膜种植技术。当时,一些地方种棉花时,一亩地产的棉不够填满一个棉袄的袖子。自从推广地膜植棉技术以后,产量年年增,率先创造亩产棉花全国纪录。如今农一师、二师、三师的棉花,亩产皮棉100多公斤已是很平常的事。这成绩,使人们对地膜技术产生更大的兴趣,推广面也不断扩大。搞地膜玉米,玉米大面积丰产;地膜种菜,蔬菜丰收。如今科技工作者正把其推广到畜牧业。
“种子革命”更是兵团人丰产的法宝,它使沉寂多年的产量得以突破,全兵团良种覆盖面积占95%。农业增产科技含量占40%多。广袤的新疆大地,独有的气候条件,为农业科技人员大显身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兵团的农业科研人员,热爱这片土地,珍惜这广阔的舞台,他们一直在这块热土上奋斗。金钱的诱惑、舒适的生活,都未能动摇其初衷。有人称赞他们是天山的脊梁。
  三
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农业新技术的应用,都要通过农工双手去实施。普及科技知识,强化科技意识,培养科技能力,是兵团科技人员在这里建立的另一项丰功伟绩。
兵团确有一批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学知识的农工,有些甚至是科盲。他们把铺下的地膜掀掉;称果树剪枝是“杀头”,不予配合;将研制的新肥料白白放走……使科技成果付之东流。于是,兵团兴起大规模的科普活动,多形式、多渠道传播科技知识。有人称赞他们的做法是:资料、书本送到手,广播电视天天有,咨询网点多处建,讲课传艺手把手。最值得大书一笔的是“科技之春”和“科技之冬”活动。他们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农工集中时间学科技,让农工了解和掌握科学施肥、生物灭虫等新技术。比如施肥,要掌握全层施肥、秸秆还田、液氨施肥等。兵团的农业已发展到按程序生产,他们习惯叫模式生产。即根据产量指标,规定整地、播种、施肥、浇水、收获的时间和标准等,不能走样,使农业生产有序地进行。有指标控制,犹如工厂生产产品一样,只要按照程序进行,便可收到预期的效果。
科技兴农使兵团充满生机和活力。农业科学技术成为奔向现代农业的加速器。他们完成和正在完成由靠天吃饭到主动生产;由生产粗放到精耕细作;由广种薄收到高产稳产;由品种单一到特色高效农业过渡。可以预言,随着“科教兴农”的深入和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业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科技人员将写下更加辉煌的篇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