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太行山的回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14
第3版(专页)
专栏:记住这段历史

  太行山的回声
新华社记者赵苏
太行山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是八路军杀敌的主战场。首战平型关、百团大战、粉碎日寇九路围攻等著名战役、战斗就发生在这里。据史料记载,到抗战胜利的前一年,在华北的八路军及地方抗日武装就已毙伤日军351113人、伪军239952人,俘获日军2407人、伪军148726人。
“决策赖延安,太行天下脊。”陈毅元帅的诗句高度赞扬了太行军民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的重大牺牲、立下的不朽功勋。
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到来之际,记者驱车太行,重温这段辉煌的历史。
    太行军民的杰作
“七七事变”发生不久,刚刚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相继开赴华北,开辟以太行山脉、吕梁山脉为依托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同日本侵略军开始了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搏斗。从此,太行山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心。
当时,日军在华北的总兵力为18个半师团约40多万人,而八路军的总兵力只有4万多人,仅及日军的1/10。武器装备更不能与敌相比。
然而,日军在平型关首次同八路军交手,便吃了败仗,精锐之师,被歼千余,“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了。在此后对根据地发动的一次次“扫荡”、“围剿”中,日军兵力一次比一次多。1942年对太行山区的“五一大扫荡”,日伪军竟达8万,手段也一次比一次毒辣,“总力战”、“毒气战”、“治安肃正”、“囚笼政策”,无所不用其极。结果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特别是百团大战和粉碎日寇九路围攻的胜利,更使日军尝到了八路军的厉害。敌酋连连惊呼:“华北有八路军存在,便无法安枕”。速战而不决,敌人不得不调整部署,回撤南下日军,增援华北战场。八年抗战,日军越打士气越低,我军则越战越勇,在战斗中不断成长壮大。据八路军总部的统计资料,到抗战胜利时,八路军已由改编时的4万多人发展到102万,民兵158万。根据地也有了很大发展,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的人口增加到5000多万。
弱者打败了强敌,胜利来之不易,根据地军民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包括左权将军在内的10多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牺牲在太行山上。无数烈士的鲜血浇灌出灿烂的胜利之花。
    制胜强敌的“秘诀”
为什么强大的敌人不但不能消灭八路军,反而被八路军所战胜呢?
早在抗战胜利前夕,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在总结华北敌后抗战的经验时,就已经指出:“我们实行民主政治,坚决依靠人民,一切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发动与武装人民参战,使战争真正成为全民战争,这使我们的抗日力量增强到千万倍。这就是八路军所以独能巍然屹立于敌后,制胜敌人的秘诀。”
事实正是如此。从北京出发前,一位同志提醒我们,《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唱的是一个发生在太行山上的真实故事,应该到现场去访一访。不料这一访,竟访出好几个“二小”来。顺平的同志说:“二小真名叫王普,他把鬼子带进八路军伏击圈遭敌人杀害的事就发生在我们县,有碑为证。”平山的同志却说:“王二小是我们县的,1941年9月16日被鬼子杀害在平山、灵寿交界处的山上。这事当时《晋察冀日报》有报道,平山《党史资料》上也有记载,错不了。”在我们到过的十几个县市,几乎都发生过类似王二小的故事。曾在晋察冀军区当过战地记者的魏巍告诉我们,在太行山根据地,像二小放牛郎这样的孩子太多了。那时村村成立了“儿童团”,十来岁的孩子就扛起红缨枪,站岗放哨,盘查行人,监视敌特,搬“消息树”,起到了大人起不到的作用。
广大妇女也被发动组织起来,成为敌后抗日的又一支重要力量。曾任辽县(今左权县)妇救会主席的李瑞英老人回忆说,抗战时期绝大多数妇女都参加了妇救会和自卫队。1939年前后太行根据地的妇女自卫队员已经发展到几十万人。群众称赞她们是“太行山上的娘子军”。
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时期,仅太行山区参加八路军的就有12万多人。“五一”反“扫荡”中,太行山区参战民兵有1.4万人。支援部队的粮食、物资就难以计数了。
有这样好的人民做后盾,八路军怎能不如鱼得水,越战越强!抗日战争的胜利,归根结底是人民战争的胜利。
    中华民族的脊梁
1941年至1942年,是日本侵略军最猖狂的时期,也是中国敌后战场最困难的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急于把中国变成“大东亚战争的兵站基地”,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加紧了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围剿”。
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为虎作伥,也加紧了对抗日根据地的包围封锁。加之从1940年起,华北地区连续三年遭受严重旱灾、虫灾,致使根据地财政经济发生极端困难。在日、伪、顽的夹击下,至1942年春,华北根据地缩小了1/6,人员锐减了1/3。
为了减轻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八路军各部队响应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精简节约,生产自救”的号召,坚持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利用战斗间隙开展生产。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等总部首长一面指挥千军万马对敌作战,一面挤出时间参加生产劳动。总部机关和直属队1942年上半年即开荒1.2万多亩,人均2.8亩,种植粮食5000多亩,蔬菜2000多亩,每年可以自己解决3个月的粮食和全年的蔬菜。麻田镇的老人们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朱老总、彭老总带领部队在大垴山开荒、在清漳河滩造地的情景。当年八路军开垦的这块救命田,现在成了麻田镇旱涝保收的丰产田。
水是制约太行山区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从根本上解除田禾干旱和人畜缺水的困难,刘伯承、邓小平、李达、黄镇等129师首长亲自率领部队开山炸石,为旱情严重的涉县修建漳南大渠引水工程。经过军民的共同努力,终于把漳河水引上太行山,沿渠8个村的3500亩旱田变成了水浇地,每年可增产粮食35万公斤。1000多户群众解除了缺水之忧。
八路军将士在本身供给相当困难的情况下,还节衣缩食,接济受灾群众。从总司令到每个士兵,每天都要从有限的口粮中节省一两小米,还要上交60公斤晒干的野菜,支援群众渡荒。曾在太行根据地战斗了10年的秦基伟副委员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激动不已:“我这个分区司令,一天只有半斤小米,要掺上野菜做两碗稀饭,上午一碗,下午一碗。当时我才20多岁啊!就是这样困难,部队还要接济群众——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嘛!”
正因为八路军处处为人民利益着想,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受到了太行人民的真心爱戴和拥护。我们在采访中,听到不少群众用生命掩护部队的动人故事。
在“五一大扫荡”中,武乡县胡峦岭一位叫王四娘的老妈妈被鬼子抓住,敌人始以好吃好喝相诱惑,继以严刑拷打相威逼,要她说出八路、粮食、工厂藏在那里。王四娘软硬不吃,不回鬼子一句话,不喝鬼子一口水,绝食数日,饿死在山上。
岁月悠悠,50多年过去了。昔日抗日烽火燃遍的太行山区,如今满目青翠,一派祥和兴旺景象。战争的痕迹已难看到,但是太行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宝贵经验却值得我们好好回味,永远珍视。(附图片)
左权县八路军老战士胡致和在无名烈士纪念碑前,向军民们讲传统。赵苏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