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为了民族体质的强健——《体育之研究》再版座谈会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27
第8版(体育)
专栏:

  为了民族体质的强健
——《体育之研究》再版座谈会侧记
本报记者许立群
12月26日,在毛泽东诞辰102周年的特别日子里,人民体育出版社再版了《体育之研究》,国家体委为此召开座谈会,号召体育系统再次学习这篇不朽之作。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评价,《体育之研究》是中国乃至世界体育史上的经典之作。
1917年,在外强欺凌、国弱民穷的旧中国,年仅23岁的毛泽东胸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撼人心魄的《体育之研究》。
“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这些佳句精辟地阐述了体育的内涵、地位和作用。
在政治上,《体育之研究》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哲学上,《体育之研究》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色彩。
在理论上,《体育之研究》为体育理论的研究树立了楷模,并为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实践上,《体育之研究》号召人们自觉锻炼,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之研究》成为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石和有力的思想武器。
少年时期曾受到毛主席亲切关怀和教导的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深情地说:“《体育之研究》在今天对我国体育工作的很多方面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更深刻地理解体育的政治意义;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要重视体育理论研究,提高工作效率;要善于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找到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国家体委副主任徐寅生说,毛主席半个多世纪以前提出的一些问题,我们现在依然没有很好解决。文中曾提到,“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看看今天,学校课业负担过重,学生身心受损的状况还未从根本上改变;文中提出的“无体是无德智”的道理也浅显易懂,但现在仍有不少人轻视体育锻炼,中科院一些科学工作者英年早逝就是惨痛的例证。
在座谈会上,老体育工作者荣高棠、李梦华、路金栋、李凯亭和北京体育大学教授谷世权等,结合自己的体会,畅谈了学习《体育之研究》的意义。
愿更多的人认真学习《体育之研究》,愿中华民族之体质日趋强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