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猕猴桃的等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18
第12版(副刊)
专栏:

  猕猴桃的等待
肖重声
不知羊桃何年何月坠落人间,只知道远在西周时候,中原大地已经赫然发现了她的踪迹。
孔夫子编辑的《诗经》中,收录了西周桧国(封地在今河南省密县一带)的民歌《隰有苌楚》。诗中描写洼地之中的苌楚从枝条到花朵、果实,婀娜多姿,自由自在,展示了苌楚欣欣向荣的风采。《尔雅》解释说,苌楚就是羊桃,也称藤梨。
可是,载入《诗经》似乎并未给羊桃带来多少荣耀。从那时起,历经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人们一代一代只知埋头潜心栽培桃李梅杏诸种果树,不厌其烦地对其表示赞美和欣赏,却从来不肯拿正眼瞟一下羊桃。
年年岁岁花开花落,或许连羊桃自己也觉得迷惑、委屈,不明白人们何以对她如此冷漠。
作为野生野长的藤本果树,造化没有赋予羊桃粗壮的身躯,长长的枝条只能缠绕于灌木刺架之上。那长圆形状的果子看去和野毛桃不相上下,黄中带青,黄中带褐,还生着麻麻拉拉的雀斑,粘一层粗糙生硬的茸茸短毛,让人望而生厌。
而人们品评果品,历来讲究要色香味形俱佳。她不像桃,浅黄嫣红,少女一般娇艳鲜嫩;也不像梨,白皙丰润,贵妃一样雍容华贵。她既然色暗形丑,缺乏魅力,又怎能刺激人们去品其味?
于是,人们便判定羊桃“其实不可食”,任其和杂草树叶一起枯萎腐烂而不怜惜。
忽一日,一群猕猴打从羊桃树下经过,小心翼翼地拣起几个无人问津的羊桃尝了起来。哎哟,肉质绵软,味道酸甜,还有缕缕芳香清凉之气沁入肺腑,不知比平常吃的桃杏梅李要好多少!猕猴们“吱吱哇哇”狂呼乱叫,庆幸这一极其偶然的发现。
由于最早赏识羊桃的是猕猴,人们也就称羊桃为猕猴桃。
唐代诗人岑参在《太白东溪张老舍即事寄舍弟侄等》一诗中,破天荒地提到了猕猴桃的大名:“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
诗句也许平常,却透露出一条历史信息:当时秦岭北坡已有猕猴桃树栽进农家庭院,成为人们喜爱的果树。
这无疑是猕猴桃生命历程中的一次重大突破,在熬过漫长的孤寂之后,她已经初步受到人类的欣赏。
首先怜爱猕猴桃者,自然是那些终年和她并肩为伍的山民们。他们步猕猴之后尘,也采摘其果充塞饥肠,还用来酿酒制醋,又采集其叶喂猪,砍伐其藤造纸、熬胶。
其次是济世益人的医师们,也尝试用她来为人治病。唐代《本草拾遗》明确指出,猕猴桃“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瘫痪不遂,常年白发、痔疮等症”。宋代《开宝本草》认为,猕猴桃可以“止暴渴、解烦热”。生活实践已使人们明白:其貌不扬的猕猴桃不仅“其实可食”,而且“其实可医”,价值并不在备受宠爱的桃杏梅李之下。
打从《诗经》中摇曳出她婀娜的枝叶,到《本草拾遗》中推崇她酸甜的果实,人们对于猕猴桃的认识,走过了两千余年的坎坷之路。
这是一个缓慢而艰辛的过程,一个默默等待而甘于寂寞的过程。好在草木无言,不然对这姗姗来迟的“恩泽”,不知当作何种感想?
作为猕猴桃朋友的人类,岂能不反思愚昧和偏见曾经如同重重夜幕遮蔽着自己的视野,妨碍着自己对大自然中这位俊杰的倾心和喜爱么?
睿智的现代科学已经拂去了偏见的尘埃,喜欢透过猕猴桃那长满茸毛和雀斑的表皮,窥探她的内在血肉和品质。
现已发现,猕猴桃的营养极其丰富,果实中含有多种维生素、蛋白质、有机酸和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仅以维生素C为例,其含量就高得让人惊讶——远远超过柑桔、苹果和梨,因此世人称其为“维生素果”、“营养果”。不仅如此,猕猴桃还含有一种蛋白水解酶,能把肉类的纤维蛋白分解成氨基酸,阻止蛋白质在人体内的凝固,经常食用可以预防动脉硬化、尿路结石、肝炎等病,因此世人又称其为“长生果”、“保健果”。
于是,在公元1978年,猕猴桃终于名正言顺地被载入《中国药典》,这标志着人们对其生命价值的正式认可。
如果说世间确有伯乐,那么最终赏识猕猴桃的伯乐就是科学。
是它慧眼睿心,揭示了猕猴桃的内在品质,让世人得以客观地了解猕猴桃的价值和作用。
是它大气磅礴,把猕猴桃理直气壮地推到它应居的位置。
难怪澳洲和欧美国家竞相栽种猕猴桃!
难怪还有许多国家要从中国引种猕猴桃!
作为猕猴桃故乡的中国,能不引以为荣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