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阅读
  • 0回复

关于山东蓬莱县潮水乡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的情况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12-03
第3版()
专栏:

关于山东蓬莱县潮水乡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的情况调查
田牧
可喜的现象
山东省蓬莱县潮水乡的农民们经常怀着感激的心情,谈论着人民政府为他们办的许多好事。其中的一件就是兴办了学校。
这乡有一所完全小学,有六百五十个学生,占全乡人口的百分之十八。目前这乡一家有两个孩子上学的共一百四十户,三个孩子上学的共四十户,四个孩子上学的共八户,五个孩子上学的共三户。全乡的学龄儿童都已入学。
随着学校的扩大,高小毕业生的数目,也就一年比一年增加。一九五一年有三十一个高小学生毕业。当时人们都说:了不起呀,祖辈没有过这么多学生!一九五二年又有六十五人毕业,一九五三年又有七十九人毕业。这种可喜的现象,鼓舞着每一个人。大家都看到农村文化的面貌确实是日新月异地变化着。
高小毕业生升学问题一度引起了农民思想的混乱
在高小毕业生逐年增加的情况下,高小毕业生的出路,便成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三年来,全乡的一百七十五个高小毕业生,升学的有二十六人,占百分之十五弱;外出就业的三十四人,占百分之十九强;在家的一百一十四人,占百分之六十五强。学生升学的数字,虽然在这乡是空前的多,但这和群众升学的要求却还离得很远。一百七十五个高小毕业生,百分之百地要求升学,家长有百分之七十打谱供给孩子上中学。但目前国家经济力量还不容许兴办这么多的中学,使全部高小毕业生都能升学,于是高小毕业生的升学问题,曾经一度引起农民思想的混乱。在中学招生前后,大街小巷都在谈论着升学问题。有的农民见了干部就问:“今年孩子能考上学吗?考不上学怎么办?”听说学校发榜了,许多家长就跑到城里去探听孩子考上没有,到邮局去打听学校来信没有。一听说孩子没有考上,便垂头丧气,牢骚满腹。而没有考取的高小毕业生,更是焦躁。每逢各地招人,他们必到。不少学生跑到烟台,甚至到大连、沈阳等城市找出路。后来因为找不到工作又回到家里,一部分人就投入了生产,一部分人仍然不愿参加生产。有的学生好吃懒作,“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和父母成天打闹。农村的政治活动,他们一般也不参加,即便参加也是以知识分子自居,“说三道四”,指手划脚。群众对于这种混乱状况很不满,议论纷纷。
大批高小毕业生参加了农业生产
潮水乡的高小毕业生都要升学,都企图离开农村。这不仅是目前国家经济情况所不允许的,从本乡发展农业生产的利益来说也是不允许的。
老区人民在十几年的革命战争中和在当前国家工业建设中出了大批人力。目前潮水乡共有烈属军属工属二百七十户,外出的农民约近一千人。因此这里的青壮年较少,开始出现了劳动力缺乏的现象。全乡共有土地八千二百二十一亩,共有整劳动力四百九十七个、半劳动力一百七十九个,每个整劳动力平均要负担十三亩土地。
由于劳动力不足,土地的加工已经受到了相当的限制。全乡烈属军属的代耕地有一千零五亩,平均每个不是烈属军属工属的劳动力须代耕四亩。由于每个劳动力负担的代耕地太多,不能不影响到代耕的质量。目前全乡无劳动力的孤寡户五十一户,在农忙时,往往雇不到人,因此他们每年的收成都不够好。有些必须而又可以种菜的井地,由于劳动力不足,不得不种一般农作物。因此有些老农对高小毕业生的出路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非常希望有一批高小毕业生投入农业生产,并再三挽留去升学的学生。他们怀着对土地深厚的感情对自己的子女说:我们干重活已经不中用了,以后种地就靠你们,你们可不能把地荒了,丢了。但有些高小毕业生没有听老人们的劝解,执拗着非走不可;老农们怕坚决阻止会耽误学生们的“前途”,受埋怨,只好怀着矛盾的心情让他们“碰去”。有的老农白天送走了去考学的儿子,晚上在家偷偷地掉泪,他们生怕“将来生产断了根”。当一些高小毕业生回来的时候,一些老农就说:政府叫你们参加生产是上策。如果都升了学,谁生产?让地荒了吗?那饭也不用吃啦!至于本乡的一些比较有远见的农民,由于他们看到了将来的社会远景和农业生产的广阔前途,认识了要想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培养大批有相当文化水平的生产积极分子。因此他们更热烈地欢迎有一批高小毕业生投入农业生产。
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教育,由于先进农民和老农的影响,没有升学的高小毕业生慢慢改变了非升学不可的想法,先后响应了人民政府的号召,投入了生产。
据统计,三年来,在家的一百一十四个高小毕业生中,有百分之六十积极参加了农业生产,他们在生产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少人已成为生产能手。一九五一、一九五二年在家的四十七个高小毕业生,已有十五个成为全村公认的生产能手。例如,一九五一年毕业的学生张子林,今年才十七岁,现在是家庭的生产主角。他自己种了四亩地、一亩园;去年种了八百五十棵大白菜,自己浇水,自己修理,白菜长得很好。去年他响应上级多施肥的号召,用自己推小车“跑运输”赚的钱修了一座猪圈,买了一口小猪,现在小猪长得很肥,粪也积满了圈。人人都羡慕,人人都夸奖。再如一九五二年毕业的女学生周莲舫,刚参加生产时,别人瞧不起她,说:姑娘是赔钱货,参加生产不过是瞎胡闹。但经过一年的劳动锻炼,她已成为全村妇女生产的榜样了。她父亲是个半劳动力,又常病,因此家里的十一亩地全靠她。去年种了一亩葱,二百五十棵大白菜,还种了高粱、棒米。打辘轳浇水、施肥、锄地、耕地等活都是靠她干。她自己还推着小车到三十里地以外去赶集卖菜。
在互助合作运动中,有不少高小毕业生积极宣传互助组的好处,有的说服自己的家长参加了互助组,有的在互助组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一村张子绪互助组是全乡最好的一个。其中有两个青年团员,一个叫张华英,一个叫张淑梅。她们都是去年毕业的,在互助组里劳动最好,被划为整劳动力。她们所耕种的土地的产量每亩比从前增加了五十斤到一百斤。她们经常向群众宣传互助的好处。
在这批学生没有参加生产以前,许多老农发愁,怕他们的生产技术找不到人传授,“断了弦”。现在,高小毕业生们都在积极地向老农学习生产技术,他们大部学会了打辘轳、挖苗、锄地、施肥等,一部分学会了浸种、选种,有的并学会了耕地、耧地。如一九五二年毕业的学生郑建业,他父亲是个有丰富生产经验的老农,过去很犯愁,怕自己的技术断了根;现在再也不犯愁了,因为他的儿子正在热情地学习他的技术。
在这批学生未参加生产以前,有些老农还存在着“生产不用文化”的思想。过去推广新的耕作法和改良品种时,有的老农说:“我种了一辈子地没听说用什么化学肥料,更没有用过密植,也是一样打粮。”但这些高小毕业生听到有新的耕作法后,便迅速接受了其中的科学道理,并向老农进行了宣传动员工作。高小毕业生张淑梅的母亲开始时不同意用化学肥料,也不同意密植,经过张淑梅动员,答应试试看。张淑梅根据报纸上介绍的施化学肥料的办法,使用了化学肥料,谷子长得很好。过去种棒米在十八级地里每亩最密才种一千五百棵,今年试种宽垅密植留了两千棵,结果棒米长得很好,多收了近一百斤。通过事实,终于把母亲说服了。因此有的家长说:“老脑筋真不行了,还是有文化懂道理快。”有的说:“这伙孩子只要好好干,生产准一年比一年强。”
由于许多高小毕业生在生产中起了积极作用,群众对他们又尊重又赞扬。有的家长说:“这伙孩子没有白受教育,现在好好生产,将来干啥也行。”目前这批积极生产的学生有三个被吸收为青年团员,两个被选为选区干部和人民代表。积极生产的女学生们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了,男人们再没有说她们是“赔钱货”的了。
在生产当中,许多学生真正体验到劳动的光荣和从事农业生产的远大前途。有的说:“过去说劳动光荣是空的,现在,吃的穿的都是自己亲手种的,同时自己种的粮食还能供给工业建设,这才是光荣呢!”有的说:“将来社会建设好了,有人问我们‘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你们干什么来哪!’我们会告诉他说:‘我们在农业战线上来,工人们吃的粮食有我们的一份’,这也是爱国。”他们这些体验是很好的。
县区领导机关应该加强对高小毕业生的教育和领导
过去蓬莱县县区的领导人员和乡的一些干部对高小毕业生的问题重视不够。当群众因高小毕业生不能升学而议论纷纷的时候,许多干部还是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直到这个问题造成紧张情况时,县领导机关才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进行宣传教育工作。蓬莱县八月中旬召开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把高小毕业生问题作为会议议程之一进行了反复讨论。代表们在了解了国家经济情况和高小毕业生不能全部升学的原因后,才改变了过去因高小毕业生不能全部升学而产生的不满情绪,他们表示一定帮助人民政府解决这个困难,并订出了向群众宣传及组织高小毕业生投入生产的计划。如果这项工作注意得早一些,那问题一定会解决得好一些。县区领导机关应该接受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加强对未能升学的高小毕业生和他们家长的教育和领导,使已参加生产的好好生产,使未参加生产的都参加生产。
潮水乡的材料证明:只要能够向群众说明国家经济情况,说明农业的发展前途,讲清小学毕业生不能也不应全部升学的道理,农民是可以接受的。这乡曾召开过一些座谈会(有学生家长、党员、村干部、老农参加),会上,不少学生家长因为明白了文化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的道理,都说:上级打算的对,应该先建设重工业,这像过日子一样,应该先依大事办。有的说:“现在是在打基础(指工业建设),不能什么事情一下子都兴办。”有的说:“学校教育已经发展得够快啦,再要多办不是说句空话就行,得慢慢来。”有的说:“听毛主席的话没有错,毛主席叫孩子们干什么,就干什么。”农民张恩家,有五个孩子读书,今年有两个在高小毕业了,去考学没考上,开始对政府很不满,但他知道了高小毕业生为什么不能完全升学的道理以后说:
“国家有困难,咱应该帮助解决。”因此他马上作好了让两个高小毕业的孩子参加生产的计划,今秋参加了生产。这就说明,只要县区领导机关好好进行工作,就一定能够吸收更多的高小毕业生到农业生产中去。
从潮水乡的材料看来,农村的高小毕业生,大多数是应该而且可以组织到农业生产中去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