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驼峰行动”老兵的中国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19
第3版(国际)
专栏:美国通讯

  “驼峰行动”老兵的中国情
本报记者许世铨何洪泽
7月的一天上午,我们的办公室里走进一位不速之客。他身躯高大魁梧,被银白色的须发反衬得红光照人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你们是中国记者?”中国两字用的是中文,说得字正腔圆。“我叫伯特·克拉夫奇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在云南和你们一起作战,反抗日本侵略军,”说着递过他的名片。名片上钤有一方阳文朱红小印,上方是伯特的英文,下面是中文“白替”。他的几句自我介绍,不但立时驱散了我们对他的陌生感,而且使我们喜出望外,急切地要了解他在中国的那段经历。
白替今年74岁了,但他说起50年前的往事如数家珍。1943年,他作为第308轰炸机大队的一名飞行员被派往中国,执行对日作战任务并参与了飞越喜马拉雅山的著名“驼峰行动”。他回忆说,当时日本侵略军已经占领了中国的沿海各港口,并南下侵占了印支、马来半岛和缅甸,不但完全切断了中国的海上运输线,而且破坏了负担战略运输任务的滇缅公路。美国看到,如果国民党投降,日本就有可能抽调在中国大陆的作战部队到太平洋和东南亚战场上,这样对盟军不利。因而决定开辟中国—缅甸—印度(CBI)战区,派拥有B—24重型轰炸机的308空军大队前往参加对日作战,并从印度东部的阿萨姆邦飞越喜马拉雅山,空运汽油和其他军事物资到中国的昆明。中国军民在昆明附近夜以继日赶建机场的动人情景又重现在白替老人的面前。他说,机场的每个部分,从跑道、停机坪、指挥所到营房,都是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靠人力修建的。他所在的第373中队的机场是由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25000名中国民工建成的。工程十分艰巨,跑道长达4公里,它的下面要垫上两米厚的石块。但中国民工只用40天就全部竣工,至今回想起来仍难以置信。这些机场后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提到他们所执行的轰炸任务,白替充满了军人的自豪感。他回忆说,他们从云南的基地起飞,对日军在汉口、汕头、广州和更远地区的目标,以及日军在南中国海上的运输船进行轰炸。这些空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遭受过损失。一次对汉口的轰炸就损失严重。但对海上目标的空袭大部分是成功的。日本缺乏自然资源,要从占领的东南亚各国运回橡胶、锡、铜等战略物资,制成军需品后,再运往各个战场。因此,海上空袭给日军很大的打击,后来轰炸就主要集中在海上。远程轰炸耗费大量燃油,而这些燃油都得由他们自己从印度运到昆明。谈起惊心动魄的“驼峰行动”,白替说得更为激动和娓娓动听。飞越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至今仍是对飞机和飞行员的挑战。除了高度之外,变化莫测的气候更是一道难关。驼峰行动损失的飞行员和飞机远远超过了战斗中的损失。为了一次轰炸飞行,要几次飞越喜马拉雅山才能运足所需的燃油。为了能多运燃油,他们就把飞机上的武器装备暂时拆下来。但装满液体的飞机在着陆时更难操纵,因而增加了事故的发生。正是因为这些艰难险阻,“驼峰行动”一时成为中国战区的美谈。
这时,白替从手提包中拿出一叠照片给我们看。多么珍贵的资料啊!有的是他50年前在昆明等地拍的,有的是近几年旧地重游时拍的,有的就在同一地点,50年的沧桑巨变跃然眼前!白替动情地说:“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我50年前绝对想象不到的。中国如此迅速地发展成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这在人类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他接着说,在美国报纸上看到有人侈谈中国的“人权”问题,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国。中国要养活12亿人,美国只有2亿多人,这就是美中间一个重要的不同。“我的经历告诉我,美中友好符合我们两国的利益。”我们被这位经过反法西斯战争洗礼的老人对中国的了解和真情深深感动了。
                   (本报纽约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