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喜看今日鄂伦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19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喜看今日鄂伦春
本报记者杨振武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
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
这首50年代风靡全国的抒情歌曲,把人们的视野引向东北边陲的兴安林海,引向我们祖国大家庭的一员——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是我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他们世代以山林为家,以狩猎为业,50年代才从深山老林中走出来定居。鄂伦春的发展变化,历来为人们所关注。
6月中旬,记者在鄂伦春自治旗的莽莽林海中驱车千余公里,寻访被誉为“猎神”的鄂伦春人。
    难以分辨的鄂伦春人
鄂伦春自治旗太大了。土地总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清晨,我们从旗政府所在地阿里河镇出发,在林海中驱车西行大半天,仍没有越出鄂伦春地界。
鄂伦春自治旗太美了。置身莽莽林海,难辨东西,一会儿是古木参天,一会儿是百花争艳,一会儿是流水潺潺。那山、那水、那林、那花,美得让人心醉,让人流连忘返。
在旗宾馆,一位从京城来的女士感叹:“到了鄂伦春,就是没见到真正的鄂伦春人。”旗委书记赛革听了哈哈一笑:“眼前就有,本人便是地地道道的鄂伦春人。”
我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曾见过赛革。现在他西装革履,风趣幽默,使我很难把他同那位头戴“灭塔哈”狍头皮帽、一身猎装的人大代表形象联系起来。
赛革告诉我们,如今鄂伦春人的穿着已与汉族没有什么区别。他们穿西装、中山装、夹克衫,还喜欢穿各种新式的服装。只是在节日里,或是出席重要的会议,不少人还要穿精制的狍皮服装,以显示民族特色。
据统计,我国的鄂伦春人口共有7000余人,其中居住在鄂伦春自治旗的有2100人。而猎民只有不到800人,分别聚居在甘奎、托扎敏、古里、诺敏4个乡镇的7个村里。就是在猎民乡,如果单从衣着看,也很难辨别谁是鄂伦春族了。
印象中的鄂伦春人很豪爽,饮酒多是海量。但这次我们接触的旗委书记赛革,戒酒已有两年,只在欢迎我们时才破例喝了啤酒。憨厚朴实的旗长孟松林,更是滴酒不沾。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看法:“酒喝多了容易误事,这个习惯要改。”
    森林难闻猎枪声
鄂伦春族自古以狩猎为生。《鄂伦春之歌》曾唱道:“獐狍野鹿满山遍野打呀打不尽。”后来,随着大兴安岭的开发,人口逐渐增加,野兽大大减少。旗委书记赛革幽默地说:“现在是獐狍野鹿稀稀拉拉看也看不着。”这次,我们在林海中穿行数天,仅看到一只野鸭和一只狍子。
野兽少了,现在猎民每年猎捕的鹿、?等均由国家下达指标,有计划地猎捕,以使野兽能够得到一定的繁衍。同时“护养猎并举”,为扶持鄂伦春人养鹿,国家先后投资100多万元。
如今的鄂伦春猎民,已告别了“一人一马一杆枪”的游猎生活。摆在猎民餐桌上的不再是狍子肉,而是猎民们生产的各种蔬菜、细粮和猪肉。种粮食、种蔬菜、养猪,这对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鄂伦春猎民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旗长孟松林说,现在鄂伦春猎民建起9个农牧场,每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粮70多万公斤,全旗已实现粮食自给有余。
大兴安岭的木耳、蘑菇等野生资源丰富。以前,鄂伦春人守着大森林不会挣钱。近些年,他们有了商品经济的观念,从采集野生木耳到发展人工培植,还学会用塑料大棚种蔬菜。这里漫山遍野的柳蒿芽,现在卖到两元多钱一公斤。
在西利特其猎民村,38岁的白赛柱称得上是新一代猎民。他中学毕业,有文化,脑子活,知道熊胆、鹿茸、鹿胎、鹿鞭、狍皮的市场行情。他用学到的知识栽培木耳,每年收入2万多元。冬季,他也上山打打猎,但多半是为了娱乐。
枪声稀疏,并不意味着鄂伦春的衰落,而恰恰是鄂伦春人走向新生活的标志。
    蓬勃发展的民族教育
解放初,鄂伦春族识字的人很少。直到1953年3月,这里才创办了第一所小学。40多年来,国家一直把发展鄂伦春民族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鄂伦春族的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学校已遍布城乡。
为了鼓励鄂伦春族青少年全部入学,政府对小学和中学全部实行助学金制度。现在,鄂伦春自治旗的学校已发展到215所,其中高中11所。鄂伦春族儿童的入学率达100%,基本普及了初中教育。猎民扫盲工作,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合格标准,被评为全国“扫除文盲先进县”。
沐浴着党的雨露阳光,鄂伦春族人才辈出。在全旗2100名鄂伦春人中,如今已有大中专毕业生100余人。一批猎民子女不但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而且还出现了鄂伦春第一代社会科学工作者、艺术家、自然科学家。
鄂伦春第一代医生巴根家,4个孩子都是大学生,被誉为鄂伦春族的“状元之家”。长子孟松林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曾留学日本,是我国年轻的肛肠科专家,现任鄂伦春自治旗旗长;长女孟美兰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现在旗卫生局工作;次子孟松贵毕业于内蒙古师大,三子孟松青毕业于内蒙古大学,他们分别是鄂伦春族的第一个律师和第一个工程师。孟松林深有感触地说:“教育使鄂伦春族摆脱愚昧落后,跨入了现代文明。”
随着教育的蓬勃发展,鄂伦春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他们下农田、办工厂、进机关、开商店,开拓着祖祖辈辈从未听说过的大事业,也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目前全旗实行全方位开放,与国内外积极开展经济技术交流,建立经济联合体30多个,鄂伦春的一些产品已打入美国和港澳市场。
几天的探访,记者高兴地看到,新中国建立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鄂伦春人,如今已步入现代、文明的新生活。1994年,全旗猎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272元。
这就是发展变化中的鄂伦春,这就是勤劳勇敢的鄂伦春人。
(附图片)
鄂伦春妇女在收获大棚蔬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