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山达克,中巴两国的骄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27
第10版(经济生活)
专栏:

  山达克,中巴两国的骄傲
本报记者费伟伟
    (一)
山达克,位于巴基斯坦西部边境,距最近的城市奎塔650公里。山达克山不多,四顾茫茫,尽为戈壁。看不见一棵树,看不见一只鸟,连戈壁滩常见的骆驼刺,也少见。甚至在夏天看不见一只蚊子——蚊子也不堪山达克的灼热。有山应有水,而山达克的水是咸的,含氟。
70年代初,巴基斯坦请几家西方公司对山达克发现的铜矿进行踏勘评估。一家美国公司临走撂下一句话:山达克不会出现奇迹,条件太差,不可能搞工业。
然而今天,120米的烟囱竖起来了,铺设了几十公里引水管建成的选矿用的大水池上,亘古未见的水鸟飞来了——巴基斯坦第一座有色金属工业城崛起在山达克。11月22日,第一炉合格粗铜顺利产出,从而结束了巴国长期以来铜金属全部靠进口的历史。
“这简直是一个奇迹。”巴国官员多次这样赞叹。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冶金部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
    (二)
从达尔坂丁到山达克300多公里,路还在修建中,时断时连,我们从下午一直走到夜里。“现在的路好多了,我们刚来时,好多路完全是用车在戈壁滩上压出来的。”山达克工程总经理、中冶集团副总经理陈圻笑着对我们说。
正值冬季,山达克却是早穿棉、午穿纱,中午的骄阳仍依稀可以让人领略几分夏日的灼热。而中国建设者在这块滚烫的土地上付出的艰辛,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
山达克夏季长,阳光直射下气温达76摄氏度,房阴里的温度最高也达49摄氏度。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搞建设的几千名中国工人,休息时连块阴凉都找不着,一根电线杆的影子里,最多坐过19个工人。
一位第二次来山达克工作的江西德兴铜矿的工人告诉记者,他第一次在这里干了两年多,没出过汗。这次来,在封闭的厂房里干活,又有用水量很大的球磨机,湿度大了,干活才找回“出汗”的感觉。
而如此炎热的地方又严重缺水。当地含氟的咸水喝了骨节发响,蹲下起不来。刚来时做饭的水不得不从650公里外的奎塔往这里运。有的工人来了3个月,大便还不成形。二十二冶金建设公司有支承担土建施工的队伍,有一次夜里卡车到工地接工人们回宿舍休息时,竟没有一个人能上得去车。司机忙返回捎来几大桶绿豆汤,肚里有了“水”,工人们才上车回了家。
戈壁滩上风沙多。至今,风起时有的住简易板棚的工人仍要戴着风镜、口罩才能睡觉。由于远离城市,带绿叶的新鲜蔬菜在这里几成“奢侈”,照面最多的是土豆、洋葱、冬笋……山达克现场经理孙长胜,回国探亲时,到机场接他的妻子竟然没能认出来,她怎么也不能相信,13个月时间,身强体壮、才30岁的丈夫竟然掉了20公斤肉。
然而,生活再苦、条件再差,山达克的建设没有打半分折扣。山达克工程总投资3亿美元,一天的利息就是9万美元。自1992年元旦开工后,中国建设者仅用3年多时间就建成了全部工程。包括千万吨级的露天采矿场、日选矿能力1.3万吨的选矿厂、年产两万吨铜的大型冶炼厂,所有项目均一次投产成功,比合同工期整整提前半年,为巴国节省了大量宝贵外汇。     (三)
山达克工程很特殊。
山达克采用中国矿山冶金工艺技术和设计,采用中国的矿山冶金成套设备和材料,并由中国承包施工、安装、调试和投产。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国外工程中采用国际典型承包模式——任总承包商。
万事开头难。而山达克开了一个好头:工期大大提前;装备及控制达到我国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特别是第一次使国产成套设备成功进入国际市场。
山达克工程不仅是巴基斯坦的骄傲,也同样是中国建设者的骄傲。每个中国人都会为“MADE IN CHINA”感到自豪。
大型10立方米电铲,一次就能铲起25吨矿石;先进的牙轮钻机,30分钟就能在坚硬的岩石上钻好一个钻孔;巨无霸一般、载重68吨的矿用汽车穿梭往来地运送着废石——我国国内都从来没有成套使用的这三大矿山设备在这里大显神威。还有,那能够吞噬直径达1米巨石的粗碎机,两层楼高、直径5.5米,每天能把1.25万吨矿石磨成比面粉还细的粉矿的球磨机,都是我国自行制造的。半年多生产运行证明,中国设备性能良好。
“山达克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好多条,最关键的一条就是把国家荣誉放在首位,齐心协力抱成团一起干。”陈圻总经理深有感触地说,不少海外工程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是各参加建设单位往往争自身利益,把小团体的矛盾搞到了国外。而山达克工程国内参建单位多达40多家,由于实行以现场领导为主、合同管理的新体制,不仅避免了这个问题,还创造了比国内同类冶金企业更高的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