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土家人和洋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27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民族工作者手记

  土家人和洋芋
群山
山里的土家人把土豆叫“洋芋”。土家人有三大主粮:苞谷、洋芋、小麦。洋芋排名老二,地位自然比平原上做蔬菜用的“土豆”高。
平原上的土豆夏种秋收,生长周期短,水分多,淀粉少,不中吃。山里的洋芋则相反:严冬,土家人顶着寒风,在坡地上播种;第二年春夏,又顶着烈日,上几遍肥、薅去三四茬草,直到盛夏时收获;由于土家人流的汗水格外多,种出的洋芋水分少,淀粉多,就格外好吃。先将洋芋削去皮,就可以煮、蒸、炕、炒、炸,花样百出,各具风味。其中,最好吃的当属“炕洋芋”——将洋芋四面炕出焦黄焦黄的锅巴时,捏一捏,软乎乎的,但不易破裂;咬上一口,就露出里面白花花的粉子来;趁热吃,特香特香。炕的时候,如果放上菜油、盐和香料,一会儿,洋芋表面就会镀上一层油亮亮的金色硬壳;吃到嘴里,又是一番风味。这,实在是土家人辛勤劳动后的一大享受。
可是,在动乱年代里,土家人却享受不到这种人间美味。那时,粮食少,人们常吃野菜,乃至草根、树皮,洋芋自然金贵。土家人不敢摆“花架子”,只能将洋芋们实实在在填进肚里。再说——把没削皮的洋芋剁成碎米子,加在苞谷里面一起蒸;蒸出的“芋苞饭”又黑又灰,又淡又糯,很不中吃。然而,这在当时是土家人的上等饭食。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家山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粮食满仓,猪羊成群。洋芋年年丰收,人吃了,猪又吃,还是吃不完;让它们烂掉或者冻坏吧,不但一年辛苦白搭,而且占地方。
怎么办呢?
国家开放搞活后,山门大开。活络的土家人将洋芋运出山外,换来白花花的大米。机灵的土家人常守在街道旁,摆一小食摊,炕出金灿灿的炕洋芋,卖给城里人;宾馆、餐馆也常常用炕洋芋招待山外来客。智慧的土家人还把洋芋制成各种干菜,销往山外挣大钱,甚至出口挣外汇。这下,洋芋可风光了。
我感叹:如此香甜可口的洋芋,在人妖颠倒的岁月里,收获少,只能“躲”在“芋苞饭”里;后来政策好了,收获多了,却又白白烂掉或冻坏;如今,它终于得以充分实现其价值。我感慨:土家人的命运和洋芋的命运多么相似啊——土家人纯朴可亲,勤劳勇敢,可在那动乱的年代里,终日忙碌,却填不饱肚子;后来肚子饱了,时间充裕了,却又精力无处使,白白浪费才智;如今开放搞活,终于有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我欢呼:土家人的全新时代到来了,洋芋的全新时代也到来了!(摘自湖北《民族大家庭》杂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