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埃及人和大饼“生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20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埃及人和大饼“生活”
刘水明
纳基亚是守门人阿巴斯的第二个孩子,今年12岁。趁学校放暑假,纳基亚从上埃及偏远的乡村来到开罗,看望长期只身在外打工的父亲,同时也可借机开阔一下眼界,长点见识。
阿巴斯和纳基亚的生活十分简朴,房主半地下车库的一角,就是他们的“卧室”,父子俩喜欢面对面席地而坐用餐。他们在屋檐下铺半张旧报纸,上面放一摞大饼、一小碟豆酱、一盘凉拌西红柿或生菜,再从旁边小店要两杯加糖红茶,便有滋有味地咀嚼起来。有一次,我看到纳基亚咬了一口大饼,就把剩下的大半张扔进路旁装垃圾的沥青桶中。收入微薄的阿巴斯顿时气得脸红脖子粗,口含大饼抡起巴掌在纳基亚的手臂上狠拍了一下,可纳基亚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噘着嘴嘟囔不止:一张大饼才5个皮亚斯特,有什么关系?
埃及的大饼如同我国北方人吃的馒头,是平民百姓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家常主食。埃及方言称大饼为“生活”,足见它在埃及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埃及人烘制大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法老时代。过去,大饼由手工制作,上灶柴火烘烤。如今大部分城镇居民吃的大饼,多由大饼房生产。
坐落在尼罗河谷街上的“大开罗大饼总公司”,是负责开罗、吉萨和盖尔尤比三省大饼生产和供应的部门。公司办公楼后面的迈特·奥格伯大饼房,据说是开罗最大的一家大饼房。征得大饼房经理奥瓦德先生同意,我参观了这家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企业。迈特·奥格伯大饼房有200多名工人,4个生产车间,每个车间有两条大饼生产线。每条生产线上有一座长方形的煤气烤炉。车间里热得像蒸笼,发面的大缸里装有自动搅拌器,但搓压大饼坯子这道工序仍需手工完成。大饼坯子被粘上一层薄薄的麦麸后,由传送带送入煤气烤炉,3分钟后,从烤炉另一端出来的就是一张张焦黄喷香的大饼了。
奥瓦德告诉我,迈特·奥格伯大饼房每天的生产时间为20小时,消耗面粉2.8万公斤,按每百公斤面粉烘制1050张大饼计算,日产大饼约30万张。大饼房临街的8个销售窗口,买大饼的人终日川流不息,顾客都以购得一袋刚出炉的新鲜大饼为快。据介绍,埃及全国大大小小的大饼房有上万家,直接和间接从事大饼生产、运输和销售的人多达200万。
埃及虽是农业国,但目前仍是世界缺粮大户之一,每年要花巨额外汇进口小麦。1982年,埃及小麦自给率仅为20%。“埃及人吃5张大饼,其中4张是进口的。”这绝非戏言,而是当时现实的生动写照。尽管埃及作了很大努力,在过去5年里使全国小麦产量由200万吨增加到460万吨,粮食总产量也由10年前的800万吨,增加到1600万吨,但远不能满足每年净增130万人口的吃饭需求。去年,埃及消费小麦1100多万吨,其中进口662万吨,自给率约40%。
现在,埃及每张大饼的生产成本为15个皮亚斯特(约4.5美分),而每张大饼的零售价为5个皮亚斯特(约一个半美分),只及成本的1/3,政府每年对大饼的补贴高达15亿埃镑。埃及的大饼敞开供应,这虽使众多穷人的果腹需求有了保证,但也带来了弊端:大饼价格过低,一些人买回去当饲料喂牲口;大饼房做的是赔本生意,一些厂家对质量不予重视,烤制的大饼不是缺斤短两,就是夹有硬面团半生不熟,最后只好丢弃;而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造成的污染现象,更是惊人。有人估算,埃及大饼浪费最多时达25%,通过几次提价和加强监督管理,大饼浪费量现已降至6%,可这仍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