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藏北草原气象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21
第1版(要闻)
专栏: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

  藏北草原气象新
本报记者刘伟
时值盛夏,记者驱车去藏北采访,草原上,时而有收购羊毛、贩卖日用生活品的汽车与我们擦车而过,商品经济已像这草原上纵横交错的车辙,深深地印在了大草原上。
千百年来,藏北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随时令而迁的游牧生活,牧业经济一直处在自然畜牧的状态,草原抗灾能力极低,虽然中央政府在西藏对牧区实行了“牲畜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优惠政策,牧民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那曲地区推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畜草双包”生产责任制,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传统观念还束缚着藏北的牧民,牲畜“惜杀惜售”、“放生”的现象仍很严重,牧民仅满足于自给自足。
1986年,申扎县一位叫晋美的牧民在亲戚的帮助下,贩运十几头牦牛到拉萨卖。几个来回,晋美赚回了一辆“东风”牌大汽车。乡亲们震惊了。不久,藏北草原又一件新闻轰动了整个西藏高原:来自广阔而偏远的双湖牧民们,自己集资20多万元,在藏北草原的重镇那曲,办起了西藏牧民有史以来的第一家公司——牧工商公司。牧民自己买了车,经营羊毛、皮张、草原的矿石和外地的新产品。1990年10月,藏北草原、也是整个西藏高原的第一家肉类联合加工厂,出现在那曲镇上,这标志着西藏畜牧业开始由传统经济走向商品经济。
那曲地区领导意识到,要让牧民真正富起来,必须打开草原牧场通向市场的道路。地委、行署及时制定出牧、工、商一体,畜产品产、供、销同步发展的措施。
在号称“无人区”的尼玛县,嘎尔措乡乡长白玛带领乡亲闯市场,把本地的畜产品运到外地出售,近到那曲镇、拉萨市,远到阿里狮泉河镇和青海的格尔木市。几年下来,乡里人均收入,比1988年的1000多元翻了一番多。那曲县仁毛乡在地区银行信贷扶贫队的帮助下,牧民们走出牧场,把自家生产的畜产品,送到那曲镇上出售;碰上草原赛马会,牧民们在会场外搭起帐篷,坐地出售牧区的土特产。现在,仁毛乡的牧民不再为温饱犯愁,有18家牧民新购了拖拉机,常年奔波于牧场和市场之间。
藏北草原辽阔,但牲畜存栏率高,出栏商品率低。草原载畜超负荷,草原退化严重。从传统畜牧模式,走向现代牧业,科技是关键。
藏北草原第一个草原工作站建成于1987年,几年下来,科技人员的汗水有了回报,人工种草面积达230万亩的新草场,使草原退化现象得以缓解。1991年,百年未遇的大雪灾使藏北草原牧业生产受到很大损失。藏北牧民吸取教训,痛下决心狠抓草场基本建设。经过4年努力,自治区投资8000多万元,在那曲11个县、147个乡镇建设了防抗灾基地,安装319万多米网围栏,网围草场85万多亩;新修牲畜保暖棚圈430多万平方米,还为91个乡建了兽防站。科技人员深入到牧场帐篷,防治家畜传染病,改良畜种,为牧民举办了各类畜牧科技知识培训班。
5年前,一个叫张云的藏族高级畜牧师多方奔走,在当雄草原建起了西藏第一座牦牛冻精站。刚开始,科技人员到牧民帐篷实施种牦牛冻精配种时,牧民觉得好笑:人工怎能给牦牛配种?年过五旬的张云带着科技人员,爬山涉水,到牧场亲自给牦牛配种。几经努力,自治区、拉萨市畜牧局每年要从牦牛冻精站收购上万颗品质优良的半血野牦牛冻精粒,而且牧民开始自觉接受这一新事物。
作为西藏最大的畜牧业基地,藏北草原有丰富的畜产品资源:年产牛羊肉2500万公斤、奶类产品3600万公斤,年产绵羊毛3500吨、山羊绒150多吨、牦牛绒400吨、各类皮张150万张,但是藏北丰富的资源未能得到利用,整个那曲地区的畜产加工总值不过350万元。
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进一步开阔了西藏人的眼界:走畜产品综合开发之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让畜产品实现经济增值。
1993年,班戈县的牧民走出草原,到青海格尔木市建起羊绒、牛绒分梳厂,以西藏最大最美的湖泊命名的“纳木错”牌绒毛衫打入了内地市场。当第一件柔软的牛绒衫捧在昔日的牧民、今日藏北第一代的产业工人手中,他们流下了激动的热泪。以往牛羊如云、牧歌悠悠的草原,现在传来机器的轰鸣声、羊绒、牛绒分梳厂、地毯厂、纺纱厂、针织厂……有的已破土动工,有的已开始前期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