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按市场经济要求调整组织生产结构锦西化工总厂不增投资增效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21
第2版(经济)
专栏:

  按市场经济要求调整组织生产结构
锦西化工总厂不增投资增效益
本报讯记者段心强报道:辽宁省锦西化工总厂按市场经济要求调整组织、生产结构,不增加设备,不增人,也没有增加投资,便扭转了被动局面。从困境中走出来。今年一季度销售产值2.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8.67%;利税242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1.33%。
锦西化工总厂是东北地区的大企业,号称中国化工的“摇篮”。有机玻璃、苯粉、聚氯乙烯等16种产品,都是在这里研制成功后才扩大到全国生产的。特别是尼龙,由于他们研制生产的不比外国差,所以又叫“锦纶”。可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出人意料地陷入困境,几年来一直步履蹒跚。
1993年上半年,总厂副厂长方福生当了厂长。他到社会上调查研究,发现自己厂的产品很多地方需要,只是推销员人少,不少地方没有跑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作风没有变过来,拿着很好的商品找不到市场的“入口”。而全厂几万职工,不少分厂因为产品积压,生产没有满负荷,许多人可以剥离出来。
方福生决定打破计划经济形成的组织结构和生产结构,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把全厂的干部、职工、设备、产品等各个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他们决定压缩厂里各单位的人数,迅速扩大销售队伍。第一次招聘20多人,还不够,又招聘第二次。60多个推销员仍跑不过来,他们又第三次招聘,很快形成100多人的销售队伍,成为全厂最大的一个部门。
锦西化工总厂看到这样一个现实:发动推销员千方百计为现有产品找用户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搜集信息,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组合人力和设备,大量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为了建立畅通无阻的信息“高速公路”,他们花钱购置电脑、传真机、直拨电话,选拔最精明的人操作。今年6月,他们通过信息知道,欧洲经济有些复苏,美国生产烧碱的一个大厂出了事故,国际市场上烧碱价格上涨。锦西化工总厂把这当成一个机遇,对烧碱生产重新组合,集中操作能手,配备最好的通用设备协作,满负荷生产。因此,今年烧碱的生产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月产量由原来的7000多吨上升到1万多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