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吕梁山中“报国亭”——访山西孝义抗日模范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22
第3版(专页)
专栏:记住这段历史?

  吕梁山中“报国亭”
——访山西孝义抗日模范村
本报记者安洋
编者按: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讲述当时如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说:“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全民抗战的实践,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直接组织民众抗战的地方,证明了毛泽东论断的正确性。此文介绍的“抗日模范村”90余户人家,竟有108人参加到坚决抗日的八路军、游击队中,就是突出一例。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记者慕名拜访了吕梁山区的石像村。“七七事变”后,我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晋西区党委,八路军119师都曾驻扎孝义县,发动群众进行抗日,因此当时有“抗日先进县”之称,而石像村是该县更为突出的一个抗日模范村。
记者一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半山腰上的一座六角亭,随同采访的市党史办老王便兴奋地高喊:“看见了吧,报国亭!报国亭!!”爬上山腰,只见“报国亭”中央竖立着刻有“抗日模范村”五个大字的石碑。村小学的一群“红领巾”正在这里活动,七旬老人冯芝祯一字一句地向学生们讲述石像村的抗日斗争历史。
1935年,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掀起了山西的反共高潮,为反对和阻止红军东进抗日,阎锡山“防共团”逐村进行反共宣传,而石像村青年冯家斌、冯光熙等人则逐户开展反宣传,揭露阎顽阴谋,因此群众不受欺骗。当1936年3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东征的部队到达石像村时,受到乡亲们的欢迎。红军指战员大力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的道理,进一步激发了村民爱国主义觉悟。红军撤返陕北后,冯二元、冯水全、冯四害、冯七斤等因积极协助红军而被政府关押,他们据理不屈,大义凛然。石像村作为吕梁山的一个小小村庄,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对日寇远在东北的罪恶行径有如此强烈反应,能对国民党卖国反共宣传有如此明确的辨别,不能不令人万分敬仰。这也为以后石像村的抗日光荣历史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逼近吕梁山,八路军抗日工作队深入石像村组织抗日游击队,八路军119师补充团也进驻石像村,小小石像村掀起了空前的抗日高潮。全村大会制订的口号是:“出人出力出钱出物石像人与抗日共存;打寇打鬼打奸打特石像村与国土共在。”真是气壮山河。
当时石像村仅有90余户人家,青壮年不足百人,却有108人参加了八路军、游击队、牺盟工作队等抗日部队和单位。因此形成了各户皆抗属无人不抗日的局面。仅在曹诚为团长的游击3团1营就有数十名冯家叔侄兄弟在一起共同战斗,因此战场上只要牺牲一人,或其兄弟,或其叔侄,则家仇国恨集于一身,其英勇拚杀的场面,可歌可泣之报国心,真可以惊天地而动鬼神。
12岁的冯万金是年龄最小的,扛不动步枪,就死磨硬缠当了决死队通讯员。冯致中已50多岁,据说当时连家里的门也顾不上关就追部队参军了。皮影戏老艺人冯廷云,是山西皮影戏的民间艺术家,也是皮影戏的开创者,在山西、陕西一带很有声望。他不但到处唱皮影戏时宣传抗日,还将四个儿子冯进文、冯进武、冯进山、冯进川全部送上抗日前线。冯光仁、冯光礼、冯光智弟兄三人也一起参加抗战,冯光智英勇献身,以血肉之躯抱着炸药端掉了敌人的炮楼。抗日战场上石像村人有数十人血染疆场,为国捐躯,用他们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民族壮歌。后为政府追认的烈士就有22名之多。
“前方好男儿为民族流血,后方好乡亲为前方输血,”这也是石像村人的豪言壮语。1938年到1940年期间,全村共捐粮3600担、土布2000余尺、银元1800块、白银2500两、15匹驮骡、20多头毛驴、3辆铁轮车。有人把盖房子用的木料都拿出来,做了救护伤员的担架。村里的妇救会在冯全英的组织发动下,夜以继日赶做军鞋、军衣、军被,源源不断送往前线。冯全英出身大家闺秀,但抗战一开始便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走出家门参加抗日运动,在孝义一带对妇女参加抗战起了带头作用。
不能直接上前线的村民们,也用各种方式打击敌人。冯致和、冯芝甫、冯世隆、冯法珠等还先后活捉了两个日本鬼子和一个汉奸。为了表彰石像村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当时的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傅立民亲自将“抗日模范村”的锦旗高高挂在石像村。
1941年1月,背信弃义的国民党策动了“皖南事变”,不久,阎锡山也在山西策动了“晋西事变”,残酷迫害牺盟会和新四军,抗日有功的石像村,自然被他们视为眼中钉,称为“叛军村”。他们对战斗在前方的抗日战士的亲属实行非人的折磨,抗属冯衮、冯辅、冯芝梅、冯丕贞、冯芝贤、冯根元、冯元厮等被捕后受到酷刑拷打;以后又将宣传抗日的文艺战士冯松的父亲冯俨逮捕,整夜拷打,逼他承认儿子是“叛匪”,冯宁死不屈,翌日,被阎军杀死于兑九峪河滩。郝根元因多次给抗日政府运送弹药,也被他们用石头活活砸死。尽管如此残酷镇压,石像村人没有一人屈服,仍一如既往地支持共产党和抗日部队,直到胜利。
忠魂树长青,岁月抹不去。1985年9月2日,孝义县(当时尚未改市)隆重集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并为石像“抗日模范村”纪念碑亭剪彩。抗战时第一任的县委书记梁占祥亲书的“抗日模范村”碑文一字千钧,当年的八路军总部民运部长傅钟老人题写的“报国亭”匾牌肃穆庄严,当年的抗日战士冯松手书的“人人爱国奋勇救亡捍卫全民族,家家仇敌齐心参战击败侵略者”对联铿锵有力。
那天,石像村遍及四面八方的抗日老战士重返故里,当年参加抗日的108人,大多为国捐躯,而今幸存者只有冯飞、冯光裕、冯光礼、冯涛、冯松、冯烈、冯光晋、冯法禹等人,这些白发苍苍的老战士,面对那块普普通通的石碑,情不自禁,热泪纵横……
他们深知,那是石像村人用热血和生命铸成的丰碑,她凝结着一个民族不可欺、不可辱、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气节,她凝结着一个民族弘扬正义、崇尚真理、追求和平的襟怀!
靠着这种精神和灵魂,石像村人与全民族一道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迎来了今天幸福美满的新生活。冯守龙是抗日烈士冯焕亮的后代,在他那座磁砖贴面的二层楼里,他一板一眼地讲述着他的好日子:“去年连种地带做买卖,6口人毛收入9万多元,满够花了。”冯光玉5口人,又承包煤矿又养车,“每年人均收入1万元不算回事”。村支书冯金虎满脸的自豪:“石像人干啥都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科学种田,办企业,干部就不需要费啥力,人家懂的道理比你还多。”全村1735口人,去年人均收入2500元,被省政府命名为千万元村。石像村人尊师重教的风尚依旧,校舍是楼房,桌椅板凳崭崭新,400名学生的校服齐刷刷,教师除工资外,村里还有丰厚的津贴。
石像村,光荣与骄傲永存。
石像人,奉献与幸福同在。
(附图片)
(压题照片汪昌新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