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世界屋脊小康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22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世界屋脊小康路
刘新平
这是一片充满神秘的土地,也是一片曾经极为贫困落后的土地。当奔小康的进军号在祖国大江南北吹响的时候,我们在西藏高原,同样听到了清澈的回音。
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奔小康的路就在脚下。
1990年,记者在那曲参加抗灾救灾报道中,目睹了这样一桩实事。有一户牧民家有170多只羊,50多头牛,还有3匹马,但由于惜杀惜卖的思想严重,自己的牛羊舍不得杀、舍不得卖,结果要吃肉,还得去乡供销社贷款,然后到县里或地区去买;全家六口人合盖一床藏被。就这样含辛茹苦守着牛群羊群。而当记者冒雪到他家采访时,他家的牛羊已倒毙大半,而他们仍是家徒四壁,两手空空。
而5年后的今天,他的情况已迥然不同。盖起了新房,置办了新家什,用上了高压锅。其原因就是事实教育了他,身边的其他农牧民影响了他,他也开始走出草原,慢慢地由惜杀惜卖变成赶着牛羊跑市场。让自己饲养的牛羊增值。为了提高牲畜的价钱,他和乡亲们变卖活羊为先剪羊毛,再宰杀上市,羊毛、羊皮、羊肉都卖钱,一只羊卖出几只羊的价。
这样的事例,在牧区或许只是个别的,但却回答了这么一个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就走不上富裕之路。
西藏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农牧业,优势也在农牧业。让农牧业跳出传统经济的模式,面向市场走高产、优质、高效的路子,是奔小康的一条宽广大道。
位于尼洋河上游的工布江达县,是历史上有名的贫困县,全区18个贫困县之一。
然而,今天再到工布江达县去,映入眼帘的是大人小孩红润的脸庞。走进农民家庭,触目皆是殷实的家业。在这个县米吉村的主任米玛家,记者看到,光烧茶煮饭用的“汉阳”锅一大溜排开就有14口之多,就这,米玛还不好意思让我们参观,因为在这个村,米玛还只是一个中等户。雪卡乡的农民阿柱,仅他们家就接待了县里一支18人的检查团,居然一人一床上千元的卡垫,一人一床里面三新的缎面被子外加一床林芝毛纺厂生产的纯毛提花毛毯……那么,一个几年前还穷得叮当响的穷县,何以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其实,从深层次分析、观察,这个县是发展高效农业,面向市场翻身的。
土地贫瘠,这个县的农民就大量积造农家肥,增大化肥使用量。用本地种子粮食单产低,就从外省调进大批优良种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在唱好农业这台戏的基础上,这个县还依靠党的富民政策,牧、林、副业一齐上。在土地上轰轰烈烈地赶走了贫困,走上了富裕。
农民在黄土地上圆了自己的富裕梦,而牧民们在西藏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让牛羊身上掉下金疙瘩。
在那曲草原,记者见到改良羊群奔跑在草地上,而经那曲地区从岗巴县引进的岗巴牛与本地杂交的牦牛,产肉量高,耐寒力强,深受牧民群众的欢迎。据那曲地区畜牧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除改良羊和杂交牦牛外,他们还引进了西门答尔、黑白花等优质奶牛、肉牛,使牧民们在牛、羊身上发牛财、发羊财。市场教会了牧民怎样去从牲畜身上发财,同样,市场也给牧民们带来了富裕与实惠。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我们在采访中看到,在脱贫致富奔小康搞得较好的地方,都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有一群为实现共同富裕忘我奋斗的党员干部。
堆龙德庆县羊达乡朗仲村党支部书记晋美,正是这样一位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人。结合自己村的实际,晋美选中了走农工商贸一体化,带领群众致富这条路。到1994年,人均收入达到4300多元。
正是因为有像晋美这样的共产党员做榜样,一个先富帮后富、群众靠干部、集思广益办企业,全民奔小康的活动在西藏高原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