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值得花的代价——从重钢试点方案看重庆市政府职能的转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23
第2版(经济)
专栏:百户试点方案探析②

  值得花的代价
——从重钢试点方案看重庆市政府职能的转变
本报记者王清宪
    转变职能才能找准位置
现代企业制度四句话: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几乎句句与政府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企业制度的载体是企业,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场中国企业制度的创新,成败关键在政府。这一点从重庆市看得很清楚。
1995年初,当重庆市政府召开政府部门会议,讨论重钢试点方案时,每一个部门都对草拟的方案,表示了支持。但在座的市委副书记金烈却听出了问题:这个方案一定是重钢为主起草的,政府各个部门大多只是评论方案,并没有把自己摆进去。
于是他发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本身也是政府的工作,必须领导、参与运作。不应该只是站在局外表示“支持”。
政企分开是一个目标,但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条件,企业本身不能造就。因为政企不分体制下的企业处在从属地位,它没有改变自身地位的能力。政府首先要有转变职能的冲动,但只有这个冲动也是不够的。
对企业来说,追求资产增值应该与企业办社会职能分开,要从过去的多重目标集中到效益目标上来。
那么,企业所办社会事业、企业冗员等包袱,必然要由政府接受。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不仅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放权,甚至不限于《条例》所规定的赋予企业14条权利。重庆市长刘志忠说,我们常说企业代政府承担了大量的社会义务。转变职能就是政府要在“政”字上下功夫。主要是“三政”,即市政——城市的基础设施;民政——社会公益业、教育、卫生、治安等;财政——国有资本的运营。
从这样一个认识出发,政府才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许多问题的看法才能客观。比如重钢要分流富余人员,从实际出发只能以内分为主,有一部分由社会接受;重钢的学校、医院要在三年内移交给社会,但在这三年内,重钢还要继续对其补贴。这些情况从本质上讲,不是政府在为企业分担,而是企业在迁就、体谅政府的困难。政府从这样的角度理解问题,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矛盾才能采取主动态度,积极帮助企业克服困难。
    政企分开要付代价
对重钢的试点方案,重钢总经理郭代仪概括为五个突破:
1.重庆市把1989—1992年市政府通过交通银行借给重钢的技术改造贷款1.4亿元和重钢历年欠缴重庆市集中的折旧金1155万元转为国有资本金,使重钢高达86%的负债率得以下调;从1995年起,在集团公司资产负债率下降到65%以前,对重钢集团公司和下属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实际上缴所得税的55%,市财政列支返还重钢作为国家资本金注入。
2.重钢在册职工49000人,方案决定,三年内分流1.9万人,其中向社会分流6800人。
3.重钢的26所自办学校和医院,在3年内全部移交给社会,减轻企业办社会的包袱。
4.重庆市政府对重钢授权经营,重钢享有对国有资产的收益权、重大问题的决策权、经营者的任命权。
5.把一部分国有资产收益留作养老补充金。
重庆是老工业基地,老企业多、困难企业多、离退休人员多。全市离退休职工45万人。提取社会保险金,全国是按企业工资总额的18%提,而重庆按30%提,即使如此,去年还出现了赤字。
全市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27亿元,而能对重钢这个重庆市最大的企业、利税大户,实行这些政策,市财政可谓“咬紧了牙关”。国家经贸委在提到重钢方案时说,重钢方案体现出重庆市委市政府改革的坚定决心,他们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政企不分的体制下,企业为政府承担了多年办社会的义务。而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调整利益格局中政府部门不应在政府与企业利益上过多算计,患得患失。不为此付出代价,就没有改制的成功。
市委书记孙同川说,如今不咬紧牙进行改革,问题越拖越严重。再拖几年,企业被拖得有气无力的时候再来为企业卸包袱,就为时已晚。企业成了政府的包袱,你就是想分也分不开了。那时,政府付出的代价更大。
市长刘志忠说,对于过去拨改贷形成的政府对所有国有企业的债权,重庆市政府把它一律转化为国有资本金,减轻企业的债务。重庆市财政收入的70%来自国有企业,这一头稳不住,重庆市的经济就不会改善。为什么对重钢实行退税?就是为了使其尽快增强活力壮大起来。企业有利润才谈得上所得税,企业的利润越大,上缴所得税就越多,这才是一个良性循环。政府舍眼前利益是为了保长远利益。
政企分开不只是生产关系调整就可以完成的,同时必须提高生产力,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国家经贸委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从“增资、改造、分流、破产”几个方面着手,是很有针对性的。
    机构改革的契机
政府职能转变才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又反过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政府机构改革的一个契机。这是重庆市政府的又一个认识。
重庆市负责工业的市长助理张复说,政企分开是通过政资分开来实现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明晰企业产权。明晰产权的目的是为了明确政府作为国家最终所有者代表,与企业法人对国家资产所拥有的不同的职责。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谈实现政企分开。
计划经济建立在政府对企业高度控制的前提下,政府机构依此设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政资分开,实现政企分开,政府机构也必须依新的职能设置,这就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这么多年来,我们不断提政府机构改革问题,而且也确实是在不断地改,但机构不仅没有减下来,反倒越改革政府机构越庞大。
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和政府职能转变很好地联系起来。政府所管的事没有少,用计划管理社会经济的思路没有变,因此政府机构的改革只能是量上的增增减减。又因为开始步入市场经济的企业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经济行为远比计划体制下丰富得多,政府只能用更加庞大的机构进行管理,机构改革的最佳结果也只是“精”而不“简”。
重庆市去年曾有过一个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在内部讨论。但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向前推进时,他们意识到那个方案没有跳出以往的增增减减,无法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接轨”。
一个新的方案正在酝酿之中:从政资分开、建立国有资产的运营体系入手,进行政府机构的改革。重钢被授予国有资产的经营权,重庆市黑色金属企业全交由重钢经营;撤消机械局和商业局,成立华金和华贸两个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成为以效益为目标的企业法人,运营机械和商业两个行业的国有资产,而不再有过去行政管理职能。从原来的专业局中保留几个人进入市经委,从事政府对行业的管理职能。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已经成立,政府的专业局将逐步撤消,有的将转变为国有资产运营公司。
他们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是政府机构改革的一个契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