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西藏第一田——雪域纪行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22
第2版(经济)
专栏:

  西藏第一田
——雪域纪行之三
本报记者王慧敏
我面前的这块田大约4亩左右,呈三角形,田里的麦穗已经泛黄,羞答答低着头在微风中摇曳。
这块田位于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东南十余公里的雅砻河谷。相传,它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藏民族开垦的第一块田地,也是藏民族生活由采集、狩猎向农耕阶段过渡的标志。关于它,田畔山顶上的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堡——雍不拉康堡的壁画上绘有藏族人民在这里开垦第一块土地的情景。
在山南地区农牧局卓玛小姐的陪同下,我们找到了西藏第一田的现主人旺堆杰布。旺堆杰布大约60来岁,黝黑的脸上刻满了沧桑,问起第一田的历史,他来了精神,盘腿坐在田畔的柳荫下和我们摆起了龙门阵:
这块田民主改革前是领主扎巴典久家的,由农奴欧珠罗布耕种,解放后归桑珠德庆公社第一大队所有,1980年包产到户时分给了他。
问起田里的收成,旺堆杰布说,人民公社的时候,“大呼隆”不出活,人欺地,地也欺人,一亩地顶多也就产二三百公斤小麦。1974年亩产突破了300公斤,全大队人敲锣打鼓庆贺呢。这些年,推行了科学种田,收成可就大不一样了。说到这儿,他脸上露出自豪的表情,掐了一把麦穗搓出麦粒给我看:“你瞧,多饱满!今年是第八个丰收年了。1988年以来,每年亩产都超过400公斤。”
旺堆杰布说:“能取得这样的好收成,多亏了政府的扶持,县农机站每年都组织大批的农机具补贴卖给我们,手扶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扬场机样样都有;每年播种的时候,县农技推广总站免费提供给我们粮种,并派出技术员来进行现场指导,怎样施底肥、怎样浸种、怎样播种,他们手把手教;小麦的防虫治病也由县植保站给包了。”
在旺堆杰布的带领下,我们又来到了甲日乡三村欧珠罗布家。开门的是一位头上扎满小辫的藏族老阿妈。旺堆杰布用藏语向老人说明来意,老人双手合十向我颔首一笑:“啊!北京来的亲人。”
老人叫次仁卓玛,是欧珠罗布的妻子。她说她丈夫已于前些年去世了。谈起给领主扎巴典久扛活的日子,老人脸上布满了阴云:那时候,撒下种子就等天可怜了。记得最好的年景,4亩地的收成也只有600多公斤,可每年要把收成的一半交给领主,每天从早忙到晚,仍糊不饱肚子。谈起现在的生活,老人执意要让我们看看她家的存粮。在她家的仓库里,密密麻麻摞满了麻袋,几乎顶住了房梁。“老人家,你家的存粮真不少啊!”我赞叹道。老人呵呵一笑:“共产党吐吉其(感谢共产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