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莫忘清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23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莫忘清贫
明扬
清贫,汉语词典释义为贫穷;当今的社会发展又延伸了它的意义,即朴素勤俭。本文所要倡议的就是后一种意义上的清贫。
提倡清贫,与“共同富裕”的要求并不相悖,因为这种清贫,是相对于现实贫富水准上的一种寡少,是面对贪占浪费,奢华摆阔风气而保持的一种清淡俭朴。
清贫,不是新生词和“舶来品”,而是我们民族和人民的精神结晶。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儒家就推崇“安于贫而乐于道”的思想,主张一个人只有不图名、不争利、不贪享受,才会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三国时期诸葛亮主张“非澹泊(淡泊)无以明志”,他认为俭与淡泊是一种恬淡寡欲而又朴素的生活方式,只有心境安定才能思虑深远。这些观点表现了优秀的民族精神,既富于哲理,又很有教育意义。汉代马融也认为:为官者应“立身惟清,清则无欲,方可廉己治人”,这就更进一步揭示了当官做人与行道的辩证关系。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坚持“尽瘁国事,不治家产”,爱国将领吉鸿昌声称“做官即不许发财”,他们用行为去实践清贫,成为后人之口碑。
清贫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高尚品德。优秀的共产党人,可以说无一不是清贫的典范。一代伟人毛泽东,盖的是打了73块补丁的毛巾被,穿的是镶有59块补丁的睡衣。周恩来总理食则少肉,邓颖超为他挑灯补衣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成为美谈。董必武要求“每花一分钱,都要想到解放区人民的艰苦生活,想到敌占区人民逃荒要饭的惨景”。这些伟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除了他们所具有的文韬武略和缔造江山的丰功伟绩外,还有他们这种艰苦朴素、清贫生活的优良品德。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物质生活极为清贫,经常吃的是白饭就榨菜,开水泡馒头和方便面,内衣打补丁,连块香皂也舍不得买。孔繁森之所以为全国人民所深情怀念,其原因之一,也在于他廉洁奉公,清贫做人。
清贫能培养人的品德,锻炼人的意志,增强适应艰苦环境的生存能力。在糖水里养大的人,必定受不了挫折,经不住风雨,只有在大风大浪中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人,才可能具备坚强的意志。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历尽清贫,寒冷、饥饿、吃树皮、喝马尿,正是这种贫苦,才磨练了意志,造就了一代铁军强人,英勇善战,夺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
清贫,今天并没有过时。清贫,更需要我们常常思索和回忆。清贫度日,曾使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废墟上站立起步,迅速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曾培养了一代人勤俭建国的高尚品质。如今,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人认为应该好好享受,无须讲求清贫,有的甚至认为“清贫可耻”,“风流浪子莫叫贫”,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目前的“富裕”,充其量只能算是与我国10多年前相比而言的一种“改善”,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富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很贫穷,与共产主义社会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况且我国目前尚有3000万人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上亿的企业职工和大多数机关干部还根本谈不上富裕。即使在短期内富裕了,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也不允许我们坐享其成,奢侈浪费。因而需要我们过清贫生活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和久远。
忘记清贫,就意味着背叛历史;否定清贫,就会丧失美德。原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宝森,可以说是一个极为“贪富”的典型。他把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当作攫取私利的工具,置清贫于脑后,大肆侵吞、挥霍、挪用公款,奢侈浪费,摆阔淫乱,变成了人民的罪人。
莫忘清贫,提倡清贫,也并不是说要人们搁下眼前的“富裕生活”,去重吃“二遍苦”,再当苦行僧。而是说要尊重现实,有多大脚,穿多大鞋,生产上要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生活上要低标准低要求,不能超越经济承受能力去追求豪华排场,白白耗费国家和个人的资产。尤其是共产党人,更应该发扬“清贫为民”的光荣传统,想人民之所想,做清贫的榜样,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去艰苦创业,勤俭兴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