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工作岗位会消失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24
第7版(国际)
专栏:大千絮语

  工作岗位会消失吗?
蔡润
近年来,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西方国家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模式正在经历一场“结构性变革”。如何评价信息技术对就业前景的影响,西方经济学界对此存有不同看法。其中有一种“工作岗位消失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争论。
美国华盛顿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里夫金就是“工作岗位消失论”的代表人物。他在其新著《工作的消失》中预言,“新的更加尖端的软件技术”会使文明世界更加接近于几乎是没有工人的世界。在今后若干年内,全世界数以亿计的工人将被“信息时代”淘汰。按照里夫金的看法,只有“知识部门”的人员,即“少数优秀的企业家、科学家、计算机程序员、教育家和咨询顾问”等社会精英和符号分析人员在未来或许还有就业的机会,但对多数人来讲,“工作”可能将成为历史概念。
最近,里夫金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提出,60年代33%的工人是蓝领工人,今天已降到17%,而到2025年,蓝领制造业工人将只剩下2%。因此他得出结论,到下世纪中叶,蓝领工人将不复存在。
“工作岗位消失论”使人联想起历史上的“鲁德运动”。早在1779年,英国诺丁昂地区的织袜工人鲁德领导了捣毁织袜机的斗争,以后人们就把工人破坏机器的斗争统称为“鲁德运动”。它反映出在产业革命初期,工人往往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因而把破坏机器作为反对企业主的手段。一个把“技术”(机器)作为贫困的根源,一个认为“技术”(信息技术)挤掉工作岗位,这两者有无共通之处、有无内在逻辑联系,倒也确实值得人们研究。
但是,里夫金过分夸大了技术对未来就业模式的负面影响。应该看到,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为解决就业问题开辟了新的渠道。首先是信息产业快速发展,1996年,其销售额将超过汽车工业和钢铁工业而成为最大产业。航天、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在其扩展过程中也将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而金融、娱乐、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则更会上到一个新台阶。美国近两年来新增的就业岗位中的85%集中在第三产业。从历史上看,新技术所带来的工作岗位有一个滞后效应,新产业革命定将创造出更多、更稳定、更高收入的工作岗位。
人们在议论“工作岗位消失论”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即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不是降低了对劳动者的要求,而是向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所以有人讲,“今后必须增加对劳动力资源的投资,否则就业挑战将变为就业危机”,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