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呼唤长篇小说的精品意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24
第10版(文艺评论)
专栏:繁荣长篇小说创作笔谈

  呼唤长篇小说的精品意识
云德
长篇小说几乎是在不为人们注意的情况下悄悄地热起来了。据有关方面的统计,1992年出版373部,1993年出版420部,1994年出版量也达到400部以上。尽管这个统计中可能包含有旧作再版,或者部分作家收单本长篇编入文集被重复统计的情况,但长篇小说新作以不低于300部的异乎寻常的高产足以表明,长篇热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
分析长篇热兴起的原因,一是作家的生活积累不断丰富,非长篇无以表述;二是变革时期不同观念的激烈冲撞,带给作家许多崭新的生活感受,易于激发作家的创作热情;三是许多作家经过了新时期十几年的文学创作经验的积累,作家的写作水平正逐步得到提高;四是一些作家从成就事业的角度着眼,意欲为自己留下一部可以视为“枕头”的作品。
无论从哪个侧面看问题,作家们争相创作长篇小说的热情都是值得称道的。因为长篇小说作为一种篇幅长、容量大的叙事性文体,往往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某一特定时代文学发展的整体水平。我们寄希望在大量的长篇小说创作中,产生一批与我们伟大时代相称的经世之作,尽管目前还处在一种热切的期待之中,但是有了这年产量400部的基础,我们有理由为这种期待而鼓舞。
当然,愿望毕竟只是愿望,愿望不能等同于现实。从愿望到现实或许还存在相当的距离。透过长篇小说纷纭的热闹层面,我们不免会泛出几分忧虑,因为在洋洋400部的庞大阵容中,真正能被社会广泛承认、可称得上精品力作者,可以说微乎其微。抱怨市场经济的冲击,纯文学市场的萎缩;抱怨读者鉴赏能力低下,似乎都过于牵强且冤枉。因为与此同时,一些佳作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像《战争与人》、《长城万里图》、《新战争与和平》、《天网》等,都在默默地一版再版,有的印数超过40万。说到底,长篇佳作屈指可数的关键仍然是一个艺术质量问题。
繁荣长篇小说创作,保持一定的创作数量固然是必要的,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繁荣,不仅要求创作数量的增加,而且必须要求创作质量的提高。在目前长篇小说创作总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努力树立精品意识,不断提高创作质量,是确保长篇小说创作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这是长篇小说创作避免盲目、增强自觉、少走弯路、多出精品的重要环节。
提高质量,多出精品,联系当前长篇小说创作的实际,我认为,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狠下功夫。
首先要强化作家的生活积累,补好作家学习社会的创作必修课。现在不少长篇包括一些著名作家的长篇小说,或沉湎于一己悲欢,玩味着个人一点小感受、小聪明,或鸡毛蒜皮,陈芝麻碎谷子,旁若无人地讲述着自己“过去的故事”。这些缺乏生活积累、缺少人生感受的作品,充满信心地去考验读者的阅读耐力,对于读者确实是一种痛苦的折磨。面对着一个伟大的、日新月异的历史变革时代,如果我们的作家不积极地投身其中,把自己关进象牙之塔,从尘封的历史、从一己的悲欢离合、从朋友或家人的闲言碎语中去汲取创作灵感,使自己成为试管里的蚯蚓,那是注定没有出息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是被无数成功的经验证明了的真理。作家们务必克服对于“深入生活”的心理障碍,热情地投入现实生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自觉地从人民生活中去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是锻炼自己、提高自己,蓄势而进、厚积薄发,有利于出精品力作的基本保证。
其次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作家的思想素质。许多长篇小说思想苍白,缺乏蕴涵,一览无余,没有深度,其要害在于作家把握生活素材的思想力度不到位。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无一例外地都是思想家。没有思想深度的作家,只能称其为文字匠人,永远不能摆脱小家子气而成为巨擘;没有思想深度的作品,不可能给人以深刻的感悟和启迪,绝对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静下心来,学点哲学和理论,提高作家的思想水平,增强作家在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把握时代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这对于提高长篇小说创作质量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再次,要下气力花本钱充实作家的文化修养,提高驾驭长篇小说写作的艺术功力。长篇小说需要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和复杂的矛盾纠葛中,多方位地展示波谲云诡的社会生活,多侧面地描绘众多人物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深入细致地表现和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历史,尽可能地深刻反映特定时代的本质特征,因而,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把握生活的艺术创作能力,要写好长篇小说是不可能的。某些长篇小说缺少足够容量,没有独到建构,捉襟见肘,首尾难顾,充其量只能算是中篇小说的机械抻长,不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那是自然的。我以为一些作家在驾驭长篇力所不逮的情况下,不必匆忙操刀,勉为其难,认真地写好自己驾轻就熟的文体,不断积累创作经验,充实写作能力,待到非写长篇难于自持的时刻,顺手拈得来,出手定不凡。此其时,尚不为迟也。
最后,冀望从事长篇创作的作家能够保持一种平常心,拿出一种惨淡经营的从容和气度。追时髦、赶潮流、跑马占荒、草率行事,是长篇小说平庸之作居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一些作家抱着浮躁的心态,或效颦于文学时尚,或听命于赵公元帅,或揣摩着地摊需求,或沾沾自喜于高产,匆忙写作,匆忙出版,势必生产出许多艺术价值很低的急就章。如果我们能把眼光放得远一点,拿出一点对自己未来负责的态度,就不难发现,这类速朽的东西不会在文学史上留下什么痕迹,甚至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连作者自己都会羞于提及。我们当然不能笼统提倡作家都去“十年磨一剑”,但倡导每个人都具备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去对待长篇小说的创作,这或许能为作家提供更多的传世之作的机会。
值得欣慰的是,有关长篇小说的创作质量问题已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据悉,在中宣部和中国作协联合召开的文学创作会议上,已把繁荣长篇小说创作的问题列入了会议的重要议程。会议期间从各地上报的近600部长篇小说创作规划中,选定出200多部重点选题。在此基础上,决定对其中38部创作选题,从深入生活,到创作、出版,给予切实的扶持和资助。但愿以此为契机,促使长篇小说创作能从目前大幅度的数量增长形态向着增进质量、多出精品的方向转化。作为长篇小说的忠实读者,我们寄予真诚的期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