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成就源于不懈的努力——记北京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张福锁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24
第2版(要闻)
专栏:

  成就源于不懈的努力
——记北京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张福锁教授
于金枝
从植物抗营养逆境研究入手,独辟一条实现农作物“高产、高效、优质”的生物途径,改变了过去只用施肥和改土实现农作物高产的作法,这是北京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年仅34岁的张福锁教授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
这位来自陕西的农民娃,1982年西北农业大学毕业,1985年在北京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86年—1989年就读于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在国际著名植物营养学家马斯耐尔教授指导下,完成了“植物对微量元素缺乏的抗性机理研究”论文,获博士学位。
身居异国,他没有迷恋宜人的风光和异国情趣。他只有一个念头——把“根际养分状态”的研究继续深入下去。节假日,他经常是在实验室度过,阅览室里他又是一名常客。
回国以后,张福锁来到北京农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继续探索“植物抗营养胁迫的机理”,先后查阅国内外文献上万篇,每年组织40余次专题报告会,做试验上百次。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回国5年,张福锁终于取得了植物抗营养逆境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首次利用我国高产小麦品种发明和鉴定出4种抗性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极易被植物吸收,吸收效率比现有的人工螯合剂高上千倍。
——首次发现植物铁载体对土壤养分活化能力的非专一性。
——首次发现禾本科植物不仅在缺铁,而且在缺锌条件下能够合成和分泌特异抗性化合物——植物铁载体,改变了国际植物营养界普遍公认为缺铁专一性反应机理的观点。
——首次提出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调控的思路,并把它运用于植物营养遗传的研究中去。
——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人才基金。
——1995年获人事部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回忆起走过的科研路程,张教授不无感慨地说:“博士后制度给了我在国内起步的保证,不仅解除了住房和家属问题等后顾之忧,也使我真正安心于自己已开始的事业,同时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使我回国以后,能够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工作继续深入下去。这不仅仅是一点经费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给了我自信。正是由于这份自信,才使我在国家农业部门的支持下一步一个台阶地走过了5年创业之路,并和我的同事们一起为国家作出一点贡献。”
面对可喜的科研成果,张福锁有着清醒的认识,“用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提高经济效益”是他继续努力的方向。为此,他正积极采取协作研究,吸收相关专业高级人才,邀请外专业专家作报告,拓宽研究领域,提高研究水平。现已同10多个国家和30多个研究机构或学校建立了联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