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巴山执法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26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巴山执法人
谢朝平谭伦贵
他没有想到,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会创造什么辉煌,会成为被关注的人物。
邓光德,一个敦厚的农民的儿子。他的父亲连生产队长也没当过,社会关系中更无显赫的亲族。在达县麻柳镇那个偏僻的山村,邓光德度过了吃糠咽菜和遭人欺凌的童年。解放后,他同共和国一起经历了种种磨砺。1963年步入军营后的24年间,他的生命之河才一改往日的沉重和抑郁,变得奔腾欢快起来。1987年,时任国防大学保卫部副部长的邓光德转业到原达县地区公安处,后调到达川地区检察院。从此,这个干啥都能干得好的巴山人,有了进一步施展才华和领导艺术的舞台。
走上检察长岗位后,邓光德用执法的战绩获得了四川省检察院“创造了一流法纪工作,成为我省法纪工作楷模”的赞誉,用全方位为社会服务的实绩受到了党委、政府的表彰,1994年被评为省“优秀检察官”、“优秀党员”,今年4月被高检院授予“模范检察干部”的光荣称号。
这个从不搞“轰轰烈烈”甚至不会烧“三把火”的人,从当检察长那天起,就一直扎扎实实地注意提高个人和单位自身的素质。他说:“检察机关要有效地实施法律监督,首先要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
去年5月,分院一名干部借帮助一位农村学生在达川市联系单位为名,收取其现金7000元。邓光德听到以后,怒不可遏,立即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决定对这个干部采取强制措施。有人劝他:“是不是不忙捅出去。”邓光德断然拒绝说:“为什么不捅出去?正人不先正己,还提什么严格执法!”这个干部被处理曝光后,一直关注此事的人们无不为之感动、赞叹。此事同样也得到了干警们理解,都说,严才是爱,何况邓检察长对我们历来就很知冷知暖。1992年以来,分院118人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6个处、室、局被省院评为先进,29人获高检院、省院的记功表彰。
一种坚定不移的执法思想,一股惩恶扬善的浩然正气,被邓光德用含蓄的笔调镌刻在达川分院大门上方那青天白云的装潢图案和上端圆形白色下端方形黑色的院碑上,对自己的这些设计,邓光德的说明是:这里讲规矩、成方圆,黑白分明、执法如山。
1993年,为处理大竹县的一个案子,他的家庭和他本人都受到许多威胁。这时,邓光德感到一阵沉重和惆怅,捍卫共和国安全的执法者,自己的安全却受到威胁,一个检察长尚且如此,下边办案的同志又会怎样呢?但他很快驱走了内心的迷茫和悲哀,用毫不妥协的斗争战胜了邪恶。1995年春,这个案子终于得到了处理。
执法中,法律和亲情常会发生冲突。有人断言:在中国,无论你怎么超脱或防范,始终挣脱不了盘根错节的网络牵系,更无法战胜“人情攻势”的包围。有一次邓光德处理一个案子,几个罪犯有的是邓光德的同学,有的是邻居,还有一个是亲戚。案件侦查中,家乡那些送条子的,说情的,劝他“别把事做绝了”,哭着求他“拉一把”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拨。面对这些父老乡亲和好友,邓光德的心里像打翻了的五味瓶,鼻子酸酸的。他想劝告他们,他想他们理解自己,他希望他们能深明大义。但当他反复说出那句“我虽握有大权,却无权干徇私枉法的事”时,亲朋好友们都翻脸了,都没有原谅他。随着几个罪犯被判刑,邓光德回乡后还免不了要听听那“无情无义,六亲不认”的骂声。但他心中依然明净似水。他坦然,他无憾。他安慰自己:执法者也许命中注定要多一份孤独寂寞。何必为此而伤神,就认了吧。
秉公执法是他的唯一准则,温良和善、慈祥宽厚的邓光德常常显露出一种顽强的执著和抗争的锋芒。
1992年2月达县地区有位公安干部用皮带、电警棍、练功石锁对几位煤矿工人进行刑讯逼供,打人致伤。邓光德闻讯后,怒不可遏,立即指示分院和达县检察院干警:“一定要严肃查处那些执法犯法,欺压百姓的人,给受害者一个公道!”他依法对违法公安干部进行处置。有人劝邓光德不要那么硬,刚当检察长,少栽点刺……邓光德火了,“对这种践踏法律、欺压百姓的人软就是渎职,这刺我栽定了!”他鼓励办案人员,“放心大胆地查,天塌了我邓光德顶着!”
邓光德对诬告现象从不鲁莽从事,而是深入细致地调查,查明案情再作决断。有人劝他,管这种事会惹火烧身,少管为妙。他却说,给被诬者一个公道,不仅是维护法律的尊严,也是为经济建设服务,这种事哪怕赴汤蹈火也要管。从1990年起,邓光德分别到被诬告者的单位调查情况,召开大会公布结果。有些被诬陷的厂长、经理们身上的“黑锅”卸下后,心情舒畅,集中精力抓工作,这些厂矿、公司的生产经营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邓光德虽被“火烧”了一次又一次,但他无怨无悔,对法律依然忠诚不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