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视听时代,我们怎样选择?(续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26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读者评说

  视听时代,我们怎样选择?(续篇)
主持人赖仁琼(本版编辑):本版6月17日刊登的《视听时代,我们怎样选择》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不少人来信来电表示,这个问题抓得好,电视台、报社几位记者的议论很有启发,并建议深入展开讨论。为此,我们特邀几位文化界的读者,就阅读与视听这一主题继续评说。
全然拒绝电视者愚蠢,部分拒绝电视者明智。阅读与视听并不对立,
  在竞争中,各自都会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
曹永正(作家):声画并茂的现代传播手段,使面对它的人都成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延长了视线和声音,缩短了空间和时间;一睹为快的愉悦,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当代人福报不浅。
视听和阅读不是对立的。自然的、自在的、自觉的感受永远是“选择”的前提。电视人有时夸大自己的作用,其实,他们的劳动并不具有替代书籍和其他传媒的意义,人们也不是睁大眼睛望着屏幕嗷嗷待哺。任何一种有益的劳动不过是一个劳动者的基本道德。至于产品的优劣,自有人们按其所需自由选择和评判。
童道明(戏剧评论家):现在可以说是电视屏幕信息爆炸,但爆炸出来的信息并非都有价值。全然拒绝电视是愚蠢的,部分拒绝电视却十分明智。因此,电视节目的改进,应本着多提供有价值信息、少传播无价值信息为原则。
刘扬体(影视评论家):电视让人身居斗室,耳听八方,眼观四海,心游万仞。荧屏已成为亿万斯民的“第二经验世界”与“第二经验现实”,所以,我们不必把电视当作怪物。今天,电视对我国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且是书籍和其它传媒难以替代的。
另一方面,电视文化的普适性、平俗性,电视传播的强制性与无所不在的渗透性,以及大量快餐型娱乐性节目的播出,而多数观众却又常常处于“双重被动选择”,所以,我们又必须理性地对待电视。
李文兵(编审):公共电视越是发达普及,越应倡导读书求知的风气。一个不重视读书、不善于学习的人是难有大出息的。
魏明伦(剧作家):有人说当代华人在美国生活,不会英语等于没有嘴,不会开车等于没有腿,台湾作家柏杨添了一句:不懂电脑等于没有脑;我再补充一句:现代人不看电视等于没有眼。
与电视优越性伴生而来的是它的局限性。如果说不看电视等于没有眼的话,那么只看电视就等于近视眼。
我家一台大彩电,一排小书橱,两者各有其用途。据我长期体验,从大彩电里传来的知识比较浅显,从小书橱里获取的学问比较精深。随便举一例:若论针砭时弊,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算是电视节目中的佼佼者吧,但从我的视角看,电视“焦点”的深度,仍然比不上我书橱里的《随笔》、《读书》、《杂文选刊》中那些投枪匕首似的风骨文章。
刘扬体:理性对待电视者可做电视的主人,而不会做电视文化的囚徒。我真希望电视台能作一条奉劝观众注意选择节目及自我保护的广告。如这条广告做好了,一定很别致,很得人心。
余华(作家):欧洲有一个叫费尼克斯的电影奖,评委会由当今最著名的导演如费里尼、安哲普鲁洛斯、戈达尔等组成。他们每年推举一部欧洲最优秀的电影。他们发表的费尼克斯宣言声称,印刷品正逐渐被活动形象从这个世界上排挤出去。有趣的是,他们说这话时,电影正面临着电视的挑战。近20年来,电影观众大量流失。今天,电视确实显示出它强大的力量,可是电脑高速公路的出现和逐渐完善以后,有朝一日会不会将电视也挤到一边?如果印刷品真的从这个世界消失的话,那么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影和电视也总有一天会告别这个世界。就像一句成语所说:唇亡齿寒。
事实上谁也不会离开这个世界。现代社会提供了足够的空间。阅读和视听的空间不是固定的,可以无限扩展。一种新事物的出现会冲击原有的事物,但不会覆盖一切,它们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就像摄影不会取代绘画,摄像机不会取代照相机一样。
我们今天并不缺少阅读,而缺少的是阅读的质量。尽管阅读与视听的空间可以无限扩展,但它们都不能替代人类的自我体验
主持人:有无阅读习惯,每人每年购书几册,每月去几次图书馆,这些无疑是今天衡量国民素质的一个小小侧面。在某些发达国家,人均每年购书7册,而我国还不到1册。遗憾的是,有人花几十元钱买书订报都不情愿,但去歌舞厅却可以一掷千金。我国有几亿文盲,还有为数不少的贫困地区的儿童少年急盼得到希望工程救助。因此,在不同文化水平的国民中抓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质量的提高,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余华:我觉得这个时代并不缺少阅读,看看街头那么多的书报摊就知道了。在北京的地铁里,差不多有一半的人手里都拿着报纸杂志,但他们的这种阅读往往是一次性的消费。今年四五月间,我去了一次法国。在巴黎的地铁里,很少看到有人读报,人们手里大都拿着书在认真阅读。有一次,我在地铁看到一位女士在阅读我的一部小说的法译本,当时激动得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
阅读书籍和阅读流行杂志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我们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后者不完全是阅读,而是消费。在巴黎公园的椅子上,街头的咖啡馆里,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拿着书在认真地阅读。与他们相比,我们的阅读质量需要提高。
李文兵:书籍是人类思想文化最系统、最全面、最完整的载体。每个时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以前人的知识积累为基础;任何个人的事业成就,都以吸收、消化前人的知识积累为前提。人们读书学习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和发展走向选择阅读对象,从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成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与电视娱乐节目相比,读书学习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应占主要地位。这种主次、轻重关系不应颠倒。
童道明:迅速地长见识长知识可以靠电视,稳固地长修养长智慧,则主要还得靠读书,尽管书籍是最“陈旧”的信息传播媒体。书籍是一代人给另一代人的文化传递。电视可否像仿生学那样,探索制作在屏幕上让观众获得类似“不亦说乎”的“读书”效应的高文化品味的节目?我把《电视散文》、《人与自然》看成这种探索的有益尝试。
魏明伦:电视风靡一时,抵消读书习惯,乃世界性的问题。不过,都市人除了看电视外还有多种文化生活,而居住在小城、小镇、小乡、小村的人则别无选择,其经常性的文化娱乐就只能是看电视。人类需要的精神食粮应丰富多样,获取这些营养的途径不宜倾斜到一条电视单行道。
曹永正:看完电视,合上书本,生活并没有变成神话。无论是文字排列成的“知识”,还是声画组合成的“文化”,广义来讲不过是一些信息而已。尽管阅读和视听的空间可以无限扩展,但它们毕竟不能替代人类的自我体验。老少亦然,男女亦然。
高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电子读物、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不仅将大大充实、丰富我们的阅读与视听,而且还会加速改变我们的生活
主持人: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普遍规律。我们的祖先曾把文字刻在山崖、树皮、竹简上,印刷术、造纸术的发明,才使人类以书籍作为传递知识的载体。今天,激光照排又使印刷工人告别了铅字。过去,我们驻西藏的记者只能看到7天前的人民日报。而现在,只要坐在与报社线路相连的电脑旁,一按电键,即可在屏幕上读到当天的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更令人惊讶的是,薄薄一张光盘竟可以贮存数千万文字和色彩绚丽的图像以及美妙逼真的声音。随着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的使用和完善,我们坐在家里“借阅”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图书、点播自己想看的外国电影已为时不远。因此,我们不必忧虑,不必叹息,也不必悲哀。要紧的是,抓紧时间学习新东西,只有不断充实、丰富、完善自我,才能创造未来。
曹永正:由进化带来的和被进化扬弃的,堆砌成一座座里程碑。今天是过去的未来。回溯历史,沧海桑田:竹简上的古训;绢布上的敕令;活字排列的神话和歌谣。今天坐在电脑前的少女,会为先民们艰苦卓绝的文字劳动而深怀眷恋么?穿云破雾、坐在飞机舷窗边的游客,会思念黄尘古道上那日夜兼程的木轮马车么?人类已进入视听时代,电子读物、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迅雷不及掩耳的新陈代谢使太阳每分钟都是新的。我们本应留给“忧虑”的时间已被激情填满。人类在奔跑着前进,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力每时每刻都在迎接挑战,这就是我们身处的“庐山”。
或许有一天,我们的书籍、电视机、电脑,甚至尚未出世的智慧元件都将变成古玩,那时,人类会因为视听时代的远去而痛心疾首么?那时的人们,又该怎样理解我们今天的“忧虑”和“选择”呢?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生存的方式可以千差万别,获取信息的形式可以无穷变幻,但有一点却永远不会改变,这就是对真理的热望和追求,对心灵成长的关注和期待。我以为此次讨论的意义现实而又深远。我们每个人都应紧随时代的步伐,将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截获的信息,来哺育我们的精神,使自己变得健康、向上,更加奋发、有为。(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