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鹿鸣青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26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录

  鹿鸣青山
本报记者刘亮明
当吉普车在兴安岭的峰峦间盘绕许久,滑下一道长坡时,鹿的鸣唱就越来越清晰了。
“鄂伦春自治旗甘奎养鹿场就要到了。”陪同采访的旗委宣传部长王邵东说。
养鹿场背倚灌木丛生松柏葱郁的青山,面临一脉清溪和开阔的绿草地,是个如诗如画的地方。
出来迎接我们的是六十五岁的齐国芳老人。他是养鹿场的头儿。
“先看看鹿吧。”老齐头热情地说。显然他很为他养的鹿自豪,也很希望有人欣赏“这些宝贝”。
因为见的生人少,群鹿的眼里透出惊慌,扑扑打着响鼻。老齐头赶紧一阵“呼噜噜”安慰,它们立即变得安静、温顺,又开始细细地吃嫩绿的树叶和青草,悠闲地散步。看到要给它们拍照,便缓缓扬起头来,认真地站好,一副优雅、高贵模样。
“鹿这宝贝别看不会言语,可通灵性呢。”老齐头的话饱含着怜爱。
这个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唯一的养鹿场,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过去,鹿是鄂伦春族猎人猎杀的对象之一,解放后,他们开始保护性驯养。但鹿是一种“挺讲究的动物”,吃要鲜嫩的柳树柞树的枝叶、皮和青草,喝要很清洁的溪水和泉水。以前由于注意不够,生病、死亡的不少,发展一直不快。
一九九二年底,只剩下的五十四只鹿,又因病死了六只。老齐头看着“心疼不过去”,写了个“表决心似的”报告,请求承包饲养。甘奎乡相信这个“铁了心的老头”,很快同意了。
从此,老齐头昼夜和鹿守在一起,鹿的温饱病痛时时挂在心上,到了接鹿羔、割鹿茸的日子,更是寸步不离。一九九三年,他雇了十四个人,投资十六万元,建了棚圈、栅子和几十亩饲料基地。“咱不能去了个孙悟空来了个猴,要干就得干出个样儿来,为鄂伦春争口气。”说这话时,老人声音很高,很激动。
两年来,鹿已增加了十一只,总数达到五十九只。今年又要有十多只鹿羔出世,眼看就是六十多只了。
老齐头的承包期是十年。“到期我至少可以向乡里交五十万元钱,一百多只鹿。”他说得不容置疑。
离开养鹿场,天已傍晚。绿水青山之间,再次回响起群鹿嘹亮的鸣叫。老齐头朗朗笑道:“这是欢送你们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