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农业搭起大舞台——成都市经济开发区略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28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农业搭起大舞台
——成都市经济开发区略记
新华社记者黄卧云本报记者刘鲜日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5年前,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还是一个以种养殖业为主的农业区,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家底。今天,一个以“三线”调迁企业为支柱项目的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在这片土地上安营扎寨。4平方公里内,11万伏变电站、15万门程控电信大楼、日供水10万吨引水工程、日供40万立方米天然气输气工程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就绪,这些项目总投资达6.8亿元。此举,为成都工业东移战略拉开了序幕。
位于成都市东部的龙泉驿区,一直是成都市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改革开放以后,当它周围的区、县竞相发展乡镇企业的时候,龙泉驿走的是另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即选准农业开发作为实现全区经济腾飞的起点。
1987年,龙泉驿开始了大规模农业开发,利用背靠大市场的优势,一手抓粮,一手抓多种经营。这个区的负责人至今描述起1987年到1992年搞农业开发“万人会战”的场面,仍是绘声绘色。用他们的话说,全区连续5年打了15个战役,一年三次:春节之后一个战役,围绕春耕生产抓好“一年之计”;水稻栽插后到收割前第二个战役,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第三个战役在大春收割后到小春插种前展开,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几年时间,龙泉驿区便建成了粮、果、林、菜、猪、鱼、禽、蛋、奶等9大商品生产基地。
农业开发不仅使30万农民享受到了富裕生活,也大大提高了龙泉驿的知名度。以水蜜桃为主的17万亩水果基地年产水果7000万公斤,使龙泉驿成为闻名远近的“中国水蜜桃之乡”。每到阳春三月,700多万株桃树花绽枝头,一年一度的桃花会接待中外游人商贾都在100万人次以上,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丰富的物产、大流量的商品,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商客云集龙泉,市场迅速发育,商贸大大繁荣。这里还是国家级“三高”农业示范区、林业部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农业部优质瘦肉型猪基地。
1990年7月,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降临龙泉驿:四川省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成都工业重心东移,“近山不进山、傍城不进城”的龙泉驿开始了经济发展的新里程。
龙泉驿始得名于农业,终得益于农业,农业开发带来了工业开发。回顾龙泉驿近年经济发展的历史,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同志这样总结:没有农业开发就没有龙泉驿的旅游开发、市场开发,也就没有它的工业开发。农业搭起了龙泉驿大工业的舞台,丰富的农产品供应,由花、果、林、湖、山交织而成的自然景观构成的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投资者考察投资环境、并乐于在此安居乐业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龙泉驿的引凤之巢不仅有基础设施齐备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更有由农业开发带来的自然环境优势。目前,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引进项目267个,动工建设项目172个,建成投产项目132个,利用外资2亿多美元,工业也基本形成以电子、机械、航天、冶金、化工、食品为主的产业结构。
龙泉驿,闯出了农业开发促工业发展,工业开发带动农业腾飞的新型经济开发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