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让稻香飘满世界——访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28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让稻香飘满世界
——访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
罗建邹篷
1994年12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当场批示从总理基金中拿出1000万元,支持杂交水稻工程中心的建设。1995年5月25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包括总理基金资助在内的2300万元资金悉数到位,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重视农业发展的巨大决心。
在资金紧张、各方要求增加投入的呼声都很高的情况下,杂交水稻研究为什么如此受人青睐,杂交水稻工程中心的建立意义何在,许多人经常食用、几乎养活了两亿中国人的杂交稻又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带着这些问题,水稻收割入仓的初秋8月,我们采访了著名水稻育种专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心主任袁隆平院士。
“杂交水稻与常规稻的最大差别,在于它利用了不同品种间的杂交遗传优势。它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在适产水稻的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一股‘绿色革命’的浪潮。至1993年,我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6亿公顷,增产稻谷2400亿公斤,而且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增产的趋势还没有看到尽头,这对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说,意义是不言自明的。”袁隆平这位祖籍江西、生在北京、成长在湖南的“杂交水稻之父”身材不高,快人快语,言谈举止间既有农民的质朴爽直,又透出学者的严谨和渊博。
“成立杂交水稻工程中心的目的,在于把研究和开发结合起来,通过大面积的推广示范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同时,它的成立增强了水稻研究中心的协调开发能力,利于将引种、育种、制种等单项成果组装起来,尽快推向社会。”
谈到杂交水稻的机理,袁隆平兴致更浓了。他说,不同品系、品种、种属间进行杂交所得到的杂交一代往往在许多性状方面优于其双亲,这就是所谓的杂种优势。水稻的杂种优势早在1926年就为美国人T·W·琼斯所发现,但因为水稻自花传粉的特性,这种杂种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般说来,杂种优势只在杂种第一代表现明显,所以生产上利用时必须年年配制第一代杂种。而水稻作为自花传粉的植物,同一植株上的雄蕊和雌蕊如果都发育完好,它们之间就会发生自交,若想杂交,非得除去母本植株上的雄蕊不可。稻花很小,而且每朵花只结一粒种子,要靠普通方法人工去除雄蕊来大量生产杂交种子是极其困难的,这也就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长期未能实现的原因。
70年代,袁隆平等人在用“三系”法生产杂交稻种方面取得了突破,使中国成为世界稻作生产上首先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所谓“三系”,指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不育系是杂交一代的“母亲”,她的雄蕊发育不全,只有跟杂交一代的“父亲”交合才能培育杂交一代,这位“父亲”就叫恢复系。他们生出的后代恢复了生育能力,可以自花授粉且有杂交优势,被用作大田杂交稻生产的种子,这一过程叫制种。然而如前所述,杂交优势只能保持一代,所以必须年年制种。那么年年制种的不育系和恢复系自己的种子又从何而来呢?恢复系是可以自花传粉的,有能力繁殖自己的后代,而不育系因雄蕊发育不全,要生育仍保持不育的“女儿”,就需要与另一位“父亲”结合,这位“父亲”就叫保持系,他除了可以自我繁育外,还可与不育系交合生出酷似“母亲”的不育系“女儿”。
这样,不育系“母亲”和恢复系“父亲”培育出杂交稻种,这些稻种繁育一代后就被食用掉了,尔后,不育系“母亲”和保持系“父亲”结合生育出不育系“女儿”,这“女儿”又与恢复系的“儿子”结合生育出下一代杂交稻种……如此循环往复,三系构成了一个相互配套的统一整体。
“三系”法的巧妙构想直接导致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生产,但袁隆平认为,如果能将“三系”简化为“两系”甚至“单系”,杂交稻生产将更为简便。目前他们已培育出光温敏不育系,这种不育系的生育能力与光强气温相关,夏季高温强光下,它是不育的,可与恢复系交合配制大田杂交稻种;到秋季阴雨天气,它又恢复自交功能,繁育出保持自身特性的后代。这样,保持系省去之后,不育系的繁殖变得简单多了。
在努力使杂交稻生产体系简约化的同时,袁隆平提出,杂交优势利用应由目前的品种间杂交向杂种优势更强的亚种间杂交和种间杂交发展。去年12月间李鹏总理视察湖南时,曾向袁隆平提出3年内培育出增产15%的亚种间杂交稻的要求。从目前的趋势看,袁隆平认为两年内实现这一目标已有八九成把握。
说到这里,袁隆平清瘦的脸庞上焕发出兴奋的光彩。他说,从全国范围内看,杂交水稻平均亩产440公斤,比常规稻高出120公斤之多,但这一产量已经徘徊了7—8年。如果亚种间杂交稻培育成功,杂交水稻产量又将大大提高一步。
摸着已经花白的头发,这位65岁的“杂交水稻之父”告诉我们,他这一生还有两大愿望,一是亚种间杂交稻大面积生产应用,二是杂交稻走出中国,普及到全世界。我们衷心祝愿他的这些愿望能够早日实现。(附图片)
1991年3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时,仔细听取袁隆平研究员的科研工作汇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