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大漠深处科技花——记内蒙古伊盟化工研究院院长李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29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学界人物

  大漠深处科技花
——记内蒙古伊盟化工研究院院长李武
本报记者傲腾刘亮明
一眨眼,李武在内蒙古毛乌素大漠已拚搏了16个年头。当年的满头黑发已不知不觉被时光染得斑白。
56岁的李武现任伊克昭盟化工研究院院长、伊盟化工企业集团总裁、伊盟化工集团总公司董事长。
李武的“得意之作”是:天然碱的碱田日晒工艺;以天然碱为原料加工制取工业用重质纯碱工业试验和成果推广。其研究课题属国家级星火项目。国内有关专家对其科研成果的评价是:国内首创,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广阔的开拓前景。
提起李武,当地人总是满怀敬佩:“李所长是有功之臣。在毛乌素沙漠里搞科研、搞生产,他是头一份儿。”
李武是1979年春一头扎进毛乌素大漠,开始“利用碱湖卤水经日晒蒸发制取结晶碱”研究的。当时,科研组只有11人,除搞辅助工作的外,实际搞研究的就李武和邹建祥俩人。
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毛乌素沙漠中,有大小72个碱湖,碱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原始的湖下人工开采,既导致了质量低劣,又受制于恶劣的大漠自然条件,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仅有的几家化工厂处于亏损和濒临倒闭的困境中。而他当时是伊盟化工研究所所长。
一望无边的大漠几乎构成与世隔绝的严酷世界。最初,李武和科研组的伙伴们就住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大漠风沙一刮就是几个月,帐篷被刮倒是常有的事。白天在室内搞分析化验,非得把门窗堵严、点起蜡烛才能操作。在野外作业,没一会儿,人就被沙尘涂抹成“出土文物”了。
4年后,李武的“天然碱日晒工艺研究”获得成功。当一份由中科院、化工部、内蒙古科委等有关专家、教授签发的《技术鉴定证明》递到他手中时,这位硬汉子忍不住热泪盈眶。
依惯例,拿出科研成果,李武满可以撤出沙漠,但他没有。他的一个与众不同的想法是:科研成果不能只充当样品、展品,而应为国创利,为民造福。
几年间,伊盟化工研究设计院(由所改院)已累计实现利税近亿元,成果推广的经济效益达2亿多元。1994年,以该院为核心组建的伊盟化工企业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达2.27亿元,销售额达1.6亿元,利税达4024万元,经济效益居自治区同行业之首,一跃跨入全国化工企业百强行列。
李武领导的不再是几个人的单薄科研组了,而是由1700多人组成的庞大的经济实体了。
李武下一个目标是:加紧对天然碱、无机盐、煤化工、天然气的研究和开发,在毛乌素大漠中建成大型现代化科技先导型科技实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