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获突破 新品种推广面积七千八百万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0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获突破
新品种推广面积七千八百万亩
本报讯记者蒋建科报道:我国“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利用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由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邓景扬博士和樊路研究员主持的这一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经过20余家单位的通力协作,已选育出小麦新品种21个,种植面积达7800万亩,创造经济效益26.5亿元,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6篇。
太谷核不育小麦是由山西省太谷县郭家堡科研组高忠丽女士于1972年在当地发现的,邓景扬博士于1979年对它进行了鉴定。从1981年起,全国成立了“太谷核不育小麦利用研究协作组”,开展了连续15年的深入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培育成功了抗逆品种“轮抗7”,在山东省东营市1992年遇特大干旱、4个月内黄河断流3次的情况下,亩产达240公斤。“轮抗6”在齐河县旱碱沙丘地区种植,亩产达到300—400公斤,比当地品种增产20%以上。这两个品种目前已在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作为水、旱两用品种种植700多万亩。甘肃省农科院粮作所培育的“陇核1号”亩产超过450公斤,推广面积最高达到100多万亩。山西雁北地区大面积种植山西省高寒研究所培育的抗干热风品种“晋春9”、“晋春10”、“雁核26”品种,现已超过300多万亩。
安徽农科院培育的“皖麦23”,湖北农科院培育的“鄂麦11”,均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强抗性,一般比当地品种增产10%以上。中国农科院作物所与河南农科院小麦所培育的“轮综51”、“轮综52”被农业部认定为优质专用面包小麦,并在最近举行的全国农业博览会上分别获得银奖和铜奖。山西省太谷小麦所培育的“796系15”早熟、多抗、丰产,亩产达400公斤左右,已在山西高肥水地区种植10万亩。山东农业大学培育成功的“鲁麦15号”早熟、高产、抗病、耐晚播。陕西农科院粮作所培育的“陕167”亩产400公斤,已推广100多万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