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不准法西斯通过!”——国际纵队在西班牙的壮丽史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30
第7版(国际)
专栏:

  “不准法西斯通过!”
——国际纵队在西班牙的壮丽史诗
高梁
在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7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几个月,在欧洲,西班牙人民正遭受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大举入侵,展开了保卫共和国的战斗。这场战争从1936年至1939年进行了近3年,它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遥相呼应,奏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曲。中西两国人民互相联系,互相支持,共同书写了一部壮丽的史诗。
1937年5月15日,毛主席在延安向西班牙人民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他说,西班牙人民进行的战争“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战争。这个战争不只是为了西班牙民族的生命,也是为了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而战。”“如果不是我们眼前有着日本敌人,我们一定要参加到你们的队伍中去的。”朱总司令也写信给西班牙军民,称:“你们在西方与德意法西斯战斗着,我们在远东与日本法西斯军阀搏战着!你们与我们的胜利,将是国际上法西斯蒂的灭亡。”
在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中,有一句铿锵有力的口号:“不准法西斯通过?”(NO PASARAN!)它传遍了西班牙的城乡,响彻了全欧洲。它鼓舞着西班牙人民,也鼓舞全世界的民主进步力量去支援西班牙人民。大批不同国籍的反法西斯勇士志愿进入西班牙,参加国际纵队志愿军。他们有的是响应“共产国际”和本国共产党的号召,有组织地前来;有的是出于正义感,远渡重洋,从四面八方涌入西班牙。三年中,先后到达西班牙的有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古巴等54个国家的4.2万名志愿人员。他们之中有工人、农民、职员、学生和教师,还有许多著名的医生、作家和工程师等。德国、意大利以及日本的许多反法西斯勇士冒着生命危险,前去参加战斗。他们先是按不同国籍组成了“列宁支队”、“林肯支队”、“巴黎公社百人团”、“台尔曼支队”等,后来组建成7支国际纵队。国际纵队志愿军配合西班牙共和军英勇作战,并且担负着训练和政治宣传工作。他们参加了许多次大小战役。例如1937年2月,德、意、佛朗哥30万大军第3次围攻马德里之际,国际纵队和共和国军在马德里东南的哈拉玛山谷,同敌人展开鏖战,捍卫了首都马德里。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规模最大、最为激烈的一次战斗。至今,每当人们回忆起这次战役时,都唱起这样一首悲壮的歌:“西班牙有个山谷叫哈拉玛,人们都在怀念着它。多少个英雄死在山下,哈拉玛开遍鲜花……”
国际纵队志愿军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富有献身的精神。入伍时,每人都在一份誓言上签名宣誓:“我自愿来到这里,为了拯救西班牙和全世界的自由,如果需要,我将献出最后一滴血。”在整个战争期间,共有1万多名国际纵队成员牺牲了宝贵的生命,长眠在西班牙的土地上。他们以国际主义的模范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在他们中间,有100多名中国勇士参加了国际纵队。他们是居住在欧、美、亚洲各国的华侨、华工和留学生,其中多数是共产党员。战争开始时,中国共产党旅德支部负责人谢唯进同志按照党组织的要求,先到英、法去动员那里的华侨参战;然后他只身步行,跨过比利牛斯山脉到达西班牙。谢唯进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曾在周恩来、朱德、蔡和森等同志领导下从事党的工作,后到英国院校学习过军事技术。到了西班牙,他先担任共和军35师重炮队队长,后在国际纵队担任炮兵纵队政委。他率领炮兵参加了保卫马德里等许多重大战役,曾两度负重伤而坚持不下火线。其他100多人则分配在各个兵种或参加后勤部门。1937年夏,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同志特地从延安托人带去一面红色锦旗,赠送给国际纵队中的中国勇士们,锦旗上绣着大字:“中西人民联合起来,打倒人类公敌——法西斯蒂!”
这100多名优秀的中华儿女,在战场上同西班牙军民和国际纵队队员结下了生死与共的战斗情谊。他们大多数都壮烈地牺牲了,许多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迄今,我们知道姓名的幸存者仅有10余人。
当西班牙人民和国际纵队浴血奋战之时,中国各地掀起了声援西班牙的浪潮。
在延安,党中央的刊物《解放》周刊,显著登载了毛主席、朱总司令致西班牙人民的信,发表了社论、评论、大量文章和专刊,详细介绍西班牙人民英勇战斗的情况,阐明中国共产党坚决支持西班牙的立场。广大抗日军民举行集会,声讨德、意法西斯的残暴侵略。1937年夏,延安的干部和群众还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当时正在延安访问的美国女记者海伦·斯诺,用西班牙文写了“不准法西斯通过!”的横幅标语,举着它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人们高呼着支援西班牙人民的口号,高唱着吕骥同志谱写的《保卫马德里》的歌曲,雄壮的歌声回荡在延安的上空,也传播到全国各地。在大后方,宋庆龄、郭沫若等各界知名人士和许多民众团体纷纷发表讲话和文章,呼吁全国人民支援西班牙人民。群众自发地开展了募捐和宣传活动。《新华日报》、《大公报》、《世界知识》、《申报》、《译文》等众多报刊,都用大量篇幅,登载了关于西班牙战况的新闻、评论、文章、漫画、照片等,介绍了外国作家歌颂西班牙人民战争的大量文学作品。在海外,爱国华侨伸出热情支援的手,捐献了大批医药物资,派出代表团赴西班牙前线慰问。由吴玉章同志在巴黎主持出版的《救国时报》,刊载了大量来自西班牙前线的第一手报道,以及各国共产党和人民团体的支援活动。
毛主席还针对中国当时抗战的形势和需要,提出了学习西班牙人民抗战经验的问题。1937年8月25日,他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十大救国纲领”,其中提到要“认识西班牙现在胜利地保卫马德里的经验”。朱德同志在《解放》周刊发表了《论西班牙战争》,详细阐述了西班牙战争各个阶段的特点和经验。当时正在欧洲访问的杨虎城将军,在亲自考察了马德里前线的战斗后发表文章,赞扬西班牙军民抵抗法西斯的战绩。
中国人民的声援,鼓舞了西班牙军民的斗志和信心。西班牙共产党曾致电中共中央说:“你们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压迫者的斗争,就是我们自己的斗争”,“你们的英勇与团结,就是帮助着我们。”西班牙共和军各军、师、旅也纷纷向中国军队发来电函致敬;共和军第11师还向我八路军赠送锦旗,并来电函称:“我们把贵国军事的进展,视为自己的胜利,无时不在关切之中。”许多年后,西班牙共产党主席伊巴露丽还在她的回忆录中热情地写道:“在我们内战战事犹酣的时期,我们收到了毛泽东和朱德同志代表中国人民给我们发来的亲切的声援电报”,“来自战斗的中国的问候,给了我们人民武装力量以巨大的鼓舞。”
由于德、日、意法西斯加紧勾结,由于英、法实行“不干涉”政策和对西班牙边境封锁,西班牙军民在物资供应上遇到极大困难,战场上开始失利。英、法当权者通过“伦敦不干涉委员会”,作出了进一步的决定,迫使国际纵队和共和国军中的各国志愿人员,于1939年初全部撤出西班牙。国际纵队撤出后不久,西班牙部分海军发生叛乱,共和国的抗战遭受巨大挫折,于1939年3月宣告失败,一场历时近3年的轰轰烈烈的反法西斯战争,被不幸地葬送。
国际纵队离开西班牙后,队员们都被遣送到法国边境。他们中,一部分被遣返回到本国,一部分被送到由法国人看管的拘留营里。
被遣送到法国拘留营的国际纵队队员中,有8名中国勇士。他们在谢唯进同志的领导下,坚决要求回中国参加抗战。经过艰苦斗争,他们终于在1940年6月回到祖国,谢唯进同志和他的德国妻子卡佩娜·安娜来到重庆,回到周恩来同志的身边,在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分别担任了对外联络工作和医务工作;其他七位大多回到延安,继续为中国抗战事业奋斗。
在被拘留或遣送的国际纵队成员中,有21位优秀的医生,他们属于不同国籍——德国、奥地利、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和苏联,都是共产党员。当他们听到白求恩大夫、印度爱德华大夫从西班牙来到中国战场服务的事迹后,坚决要求到中国来继续参加反法西斯的斗争。经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安排,他们来到中国贵阳的红十字总会工作。他们曾派代表到重庆会见周恩来同志,要求到最艰苦的敌后根据地服务。考虑到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需要,周恩来同志建议他们留在大后方,他们接受了这一意见,继续留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队,担任了战时几乎整个大后方的伤病员医疗工作。后来,又有一位从印度来的英国女医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他们共22人,足迹遍及贵州、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他们同中国广大军民同甘共苦,亲如手足,过着战时极艰苦朴素的生活,直到抗战胜利后,才陆续回到自己的祖国,而其中有4人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光荣牺牲了。中国人民永远怀念这22位忠实的反法西斯战士。至今,在贵阳图云关森林公园中,矗立着一座刻有这批国际友人姓名的纪念碑。它矗立在中国人民的心里,放射着永不磨灭的光华。
中西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结成的战斗友谊,及国际纵队中100多名中国勇士和22位优秀医生的光辉事迹,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在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事业中,各国人民是相互同情、相互支援的。每当回忆起50年前的这段历史,我们都会深刻地感到无限的思念,无尽的启迪。(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