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山区科技兴农难在哪里——关于湖南安化科技兴农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30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与思考

  山区科技兴农难在哪里
——关于湖南安化科技兴农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最近,我县有关部门对县里山区科技兴农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项目推广困难重重。把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县农技推广工作发展迟缓。1991年,我县采用地膜覆盖技术种植玉米5万多亩,获得了丰收。然而,由于农技推广力量不足,技术入户率低,致使这项新技术半途而废。旱地育秧是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1992年,县农业局开始在局部地区试点,每亩增产50至90公斤。可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到1995年,这项技术还停留在局部示范的层次上,未能形成“大气候”。
兴农资金有减无增。科技兴农,必须有财力、人力的投入。这一点在我县要真正落到实处难乎其难。首先是农技推广事业费短缺。1994年,县财政预算农业事业费48万元,后追加24万元,共计72万元,而县农技推广中心每年支出职工工资、办公费、业务费达113万元,缺口41万元。按三年一定财政包干方案,1995年预算仍为48万元,而发放职工工资就需95万元,加上其他必要的开支,缺口更大。其次是农民的农技推广支出比重每况愈下。据抽样调查,我县农民人均农技推广投入,1980年至1984年年增长率为15.6%,1985年至1989年年增长率为5.5%,1990年至1994年年增长率仅为2.5%。
农技服务疲软脆弱。农民迫切需要社会化服务,而事实上,各种服务却显得疲软乏力,有的甚至变味走调。以农资商品供应价格为例,去年春耕时,我县碳铵市场价格每吨510元,今年同期680元,上涨33%;尿素每吨1600元,今年同期2360元,上涨47.5%;钾铵磷、杀虫双等农药也在去年的基础上上涨了25%;地膜较去年同期上涨27.9%。农民埋怨说:“农产品价格爬着走,生资价格飞着升,怎么能增产。”更有甚者,假冒伪劣种子、化肥、农药时常出现在服务部门的店铺里,名为支农、实则坑农的事件屡见不鲜。今年年初,某乡农技站从县种子公司调进“威1—77”、“威优64”晚稻杂优种1.9万公斤,供应给周围6个乡镇的600多户农民,播种面积7000亩,因种子质量低劣,加之浸种技术服务未跟上,发芽率仅40%至50%,给农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多万元,间接经济损失500多万元。
农技基础设施滞后。“两高一优”农业必须有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作保证,但因自然条件的限制,我县农业机械化程度一直难以提高。今年全县种植早稻面积23万亩,其中运用机械耕种的仅6万亩。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率很低。茶叶是我县山区的传统拳头产品,80年代初,各乡镇都兴办了茶叶加工厂,增值效益可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的加工设备如今已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遍布全县的茶厂成了各个乡镇的“包袱”。
规模生产进度迟缓。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是从小农经济向大农业转变,而规模生产、集约经营是大农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和成功标志,也是一条新的高层次的科技兴农之道。但是在我县,由于地域、资金、技术、信息诸多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农民难以认识到这一点,仍陶醉于“红薯包谷蔸根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的小农生活。山区可耕地本来就有限,加之经营过于分散,决定了农户生产只能小打小闹,难以步入集约化的大农业、大市场、大流通、大科技、大服务的良性循环的轨道,无法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农技星火”植根于我县的山乡田野,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有火种,但难以燎原,这也是不争的现实。这是为什么呢?
技增效意识淡薄。我县地处山区,经济落后,农民的科技增效意识还处于启蒙阶段。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必须通过劳动者的劳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农民的文化、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科技兴农的成败。据对我县山区100户农民的调查,农村劳动力60.2%为小学文化程度,15.6%为文盲或半文盲。据对某镇20名青壮年进行科技心态问卷调查,愿意学点农业技术的仅8人,而抱“学技无用论”的占60%。因科技意识淡薄,加上文化水平低,许多青年农民科技书报看不懂,科技讲座听不懂,实用技术学不懂,成了地地道道的“睁眼瞎”。
自然因素束缚掣肘。每一项新技术、每一个新品种对自然条件都要有一定的要求,如果盲目决策,便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益。我县1986年从陕西、河南引进7个品种的北方山楂苗1.8万株,因水土不服,90%的树只开花不结果;1994年某农技站从外地引进一批“遗传工程稻”种子,在我县山区播种了2000多亩,因事先没有进行种植试验,致使引种失败,农民颇多怨言。
农技队伍萎缩瘫痪。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我县有一支力量较强的农技队伍,每个乡镇都有名副其实的农技站,一般配有2至3名专职农技干部,村有科委主任,组有专职生产技术员。后来,这支队伍逐渐消失了,不但村组没有技术骨干,有的甚至连乡镇农技站也名存实亡。有的乡镇虽然配有1至2名农民技术员,但长期“不务正业”,有的安排为驻点干部,有的专抓计划生育,有的负责抓多种经营,专业工作时间无法保证。农技推广队伍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
科技兴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也是农业的希望之所在。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尽快建立相应的信息指导、科技推广、资金融通、农资供应、商品流通等较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抓好技术培训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引入市场机制,广泛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有偿承包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墙报等宣传媒介,为农民学科学创造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积极引导他们依靠科技致富奔小康。
  湖南安化县 谌永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