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辛亥滦州起义研究有新进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30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动态

  辛亥滦州起义研究有新进展
李炳清
长期以来,人们对孙中山先生奔走海外与发动南方辛亥革命和起义的历史业绩已有详细的记载,而对于他在北方革命中的作为,却很少有人提起。海峡两岸的权威史著都明明白白地写着:从中国同盟会的角度而言,“从1905年同盟会成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全国的起义事件共24次”,“若就发生地区来说,华中与华南显然是革命运动的中心,因为华中11件,华南13件,已经网罗所有的起义事件了。”24次起义中根本没有1911年12月31日爆发的辛亥滦州起义。
最近,在河北省滦县召开的辛亥滦州起义学术研讨会上(由中共滦县县委、中国近现代史料学学会与河北省辛亥滦州起义研究会共同举办),许多学者认为,辛亥滦州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辛亥革命期间北方的重大事件,是中国民主革命史上彪炳千古的一章。同时,与会学者提供不少史料,说明孙中山先生在发动南方革命的同时,对北方地区的革命,也是十分关注、屡有策划的,他亲自部署了辛亥滦州起义。史料证实:孙中山先生早在1910年就编制了《华北清方兵力调查表》和《武器装备调查表》,掌握了滦州及京畿一带的清军部署,他在信中曾说:“北军必可起于燕齐……此弟数年之计划也。”后来,滦州起义军确实自称“北军”。1911年12月25日,孙先生由海外回国,立即召请同盟会代表王葆真由滦州赴上海向他汇报滦州起义进程,后又听取胡鄂公汇报滦州起义情况,他高瞻远瞩地指出:“北方革命,固重于目前一切也。”还有,他曾亲批起义经费20万元。起义失败后,他仍保存着滦州起义的有关电报。台湾史书说,孙先生亲自部署过10次起义,现经考证应是11次,而且滦州起义是其中唯一正式建立革命政权并得到外交承认的一次。
在会上,有些学者还谈到,一些史料中发现青年李大钊曾经参与辛亥滦州起义的策动。当时孙中山46岁,李大钊23岁。经研究确认,他们曾在互相隔绝的情况下,从不同层次分别参与了滦州起义的部署和策动。当时,李大钊就读于天津政法学堂。1935年夏,李大钊的同学、滦州起义敢死队队长凌钺曾上书当局,陈述滦州起义业绩,其中三次提及李大钊:第一次是起义前成立共和会。原文是:“革命同志久已愤恨……由凌钺、王法勤、李大钊、张良坤、汪瀛、胡宪、于树德等,密约至日租界荣华里……组织北方共和会”……“往滦州向第二十镇各级官长进行”发动;第二次是该文第二节所说的:“如凌钺、李大钊、胡宪、张良坤等,富于国家思想、革命志愿,早与革命同志秘密结合。”第三次是该文第十八节所说的:滦州起义失败之后,“会中同志如马浩、汪瀛、李大钊、徐铮、凤文祺等数十人,或愤恨而悲痛失声,或疾首痛心而莫知所措,或搔首问天愤不欲生,或疑信参半,亲至唐山、开平、古冶等地密探真相”,又“急在生昌酒店召集会议”,“为死难烈士复仇”……以上记载,现存台北史档,经专家确认属实,认为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思想历程具有重要价值。由于孙中山、李大钊两位伟人与滦州起义的关系,80年代以来海内外均未论及,因而上述史实被称为“中国近代历史研究的两项重要发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成果”。研讨会上,有的学者认为,以上论据尚不充分,缺少直接史料证明,尚待进一步查证。
与会者还分析了辛亥滦州起义史绩长期湮灭的历史原因,并对史学工作者唐向荣同志多年来历尽艰难所挖掘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公诸于世,表示赞许。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