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研讨会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8-29
第9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研讨会综述
刘海涛
由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中共吴江市委党校联合主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研讨会于前不久在江苏省吴江市举行。6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次研讨会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在内容上将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即人们俗称的“模式”作为研讨的主题;二是在代表中不仅有理论工作者,而且还有实际工作者。会议期间,代表们充分交流了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就社会主义不同实践形式间的异同、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展开了讨论,并达成以下几点共识。
    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式意义重大
代表们认为,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既需要理论上的探索,也需要实践上的探索,二者相辅相成。社会主义从理论向社会制度的转变是通过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完成的;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在其具体的实践形式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对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的探索也就是对社会主义本身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历史地看,每一种社会主义实践形式都要经过一个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在今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形势下,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探索社会主义实践形式及其完善途径,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完善与发展,对于人们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意义重大。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实践形式长期探索的产物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党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存在一套固定不变的模式,并突破了已经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的那种单一的、固定化的,甚至被神化的模式,找到了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所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我党领导人民群众经过不断探索找到的科学社会主义在整个中国的实践形式,它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这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业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一实践形式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又呈现出多样性,蕴含在所谓“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石狮模式”、“珠江模式”等具体形式之中。正是这些具体形式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血有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人们又是透过这些具体形式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客观存在的不同实践形式各具特色
与会者认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各种具体实践形式都是客观存在的,并有其自身的鲜明个性。如“苏南模式”具有集体经济为主、乡村工业为主、市场调节为主、大中城市为依托、县乡干部是实际决策者等特点。而福建省石狮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则呈现出小政府、大社会,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利用侨、台、外资,大力发展民办企业,市场经济为主,城乡一体化等诸多特征。其他实践形式也有自身的特点。正是这些个性才使这些实践形式客观存在并向前发展。同时,这些形式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发展过程中又有共同特点,即它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上都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取向,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目标,因此,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如苏南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总产值翻了四番,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整个社会开始向现代化目标迈进。这就是这些“模式”客观存在的基础。因此,这些实践形式都统一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中,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
每一种具体实践形式都有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不能包打天下
与会者在充分肯定不同实践形式的优点同时,也如实分析了各自的不足和局限性。如“苏南模式”形成得较早,优点突出,已不限于苏南地区,但自身也存在着企业布点分散、规模偏小,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技术与管理水平起点低,不足以保护耕地和环境的不足。“石狮模式”现在也面临着小政府开始膨胀、企业家族化、集体经济弱小、民营经济无序等难题。其他具体形式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每种形式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更不能包打天下,盲目推广或引进。克服这些缺陷的出路除继续探索和因地制宜外,还需使不同形式相互通融与渗透,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同时,对各种形式不足的认识,本身就是各种形式不断获得自身发展与提高的动力。以此为突破口,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就是对社会主义最佳实践形式的探索。
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的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深入探索
此次研讨会中,代表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因为人们深切体会到,现实社会中,有些地区物质文明进步了,与此同时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呈现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趋势。但也有些地方,经济搞上去了,群众的生活也富裕了,但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人的建设和培养,使道德水准下降,在农村,一些地方封建势力抬头。如大家普遍反映,许多人手中的钱都用在讲排场、摆阔气上,对资金的流向产生误导作用,从而束缚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问题的焦点在于如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关系。这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不断发现先进典型,从中总结经验。这将是今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