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阅读
  • 0回复

地球“第三极地”的守卫者——献给艰苦奉献的人民解放军驻藏官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01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地球“第三极地”的守卫者
——献给艰苦奉献的人民解放军驻藏官兵
本报记者刘伟新华社记者刘永华谭道博
西藏自治区成立30年,而从1950年解放军进藏,则已经过去了45年。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一代代官兵身在高原,奉献高原,随便指给你看任何一个艰苦的连队哨所,那都是一个英雄的群体,都有一首动人的奉献之歌……
三代统帅的嘱托,三代军人的实践
“极地”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西藏成为世人共认的最艰苦的地方。尤其是解放军守卫的疆界边陲,大都是海拔四五千米的“生命禁区”,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一半。再加上一年里有大半年或小半年大雪封山,交通阻绝。日复一日,白天强烈的紫外线,等于一个放射医生一日工作8小时照射量的近2倍;流火的七月夜间也日常结冰。官兵们终日相伴的,只有不敢对望的炽日雪山,和仿佛就在头顶的漫漫寒星,还有随时就在身边的冰雪风暴……
也许正因为如此,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三代军队的统帅,都对守卫“第三极地”的将士们特别地关怀。1990年盛夏,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高度概括和赞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的“老西藏精神”不久,就不辞风尘来到高原军营。江泽民同志深情地回顾起西藏驻军以二野十八军为主组建的历史,称赞毛泽东同志挑选的“十八军是刘伯承司令员和小平同志所率领的一支英雄的部队”。江泽民同志在检阅驻藏陆空军部队后,动情地说:我们非常清楚在高原上工作的艰苦性。你们守卫着120多万平方公里的祖国领土,一要保卫边境安宁,二要保卫西藏的和平建设,任重道远,劳苦功高!江泽民同志还亲笔题词嘉勉,号召驻藏官兵“发扬老西藏精神,戍边卫国建新功”。
沿着三代统帅指引的同一条奉献路,守卫“极地”高原的行列里,就这样豪迈地走过来三代热血军人。
一批又一批的第三代戍边军人,现在已是戍守西藏的主力。他们从进藏的第一天起,就把艰苦的守卫生活背在了肩上,同时也把一代代军人卫国奉献的传统种在了心底,让它在自己的守边实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们不能忘记一位叫彭洪奎的年轻战士。他的连队守卫着百里雪山,巡逻任务极为繁重。去年3月23日,当兵3年的小彭终于有机会探亲回到内地。可是假期未满他就又惦记起连队的巡逻。数千公里艰辛,他提前赶到了连队附近的一个小镇。这时已是下午4点钟。住下,这里就有他的同乡战友;往前走,40公里山路,天还下着雪。小彭好像连犹豫的念头都没有过,一个人冒着风雪就朝连队跑去。海拔4400多米的深山里有狼也有狗熊,又是风雪交加的黑夜。但这一切都挡不住彭洪奎赶回连队参加巡逻的决心。天黑了,路经沿途一个唯一的村寨,小彭还没有停下,仍然一个劲地往前走。离连队应该是越来越近了,暴风雪也在这时突然包围了他,把他冻成了一座冰雕。20天后,战友们接到牧民的报告赶来时,彭洪奎双手紧抠着冰雪,遗头向着连队的方向,身后留下一道长长的雪槽……
敢于奉献的人才能在边防当干部,领导干部在西藏更需带头奉献
追寻西藏戍边军人奉献的足迹,人们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只要是艰苦卓绝的地方,就会有领导干部在带头牺牲奉献。
“这就是西藏边防的特殊要求。”驻藏部队的领导们几乎都这样说。西藏军区现职的8个常委中,有一半至少都已在藏戍守了26年以上,时间最长的已经在藏奋战了40多年。20年,30年,40年,一个人从青年进入了壮年和老年;从只身一人到为人之子为人之夫为人之父,又有多少家庭的担子要自己去挑,有多少复杂的情感要自己去牺牲?
西藏军区副政委蒋成光今年已经58岁了。自1951年17岁从云南入伍进藏戍边,44年间他筑路二郎山,剿匪到山南,平叛改革到藏北,走遍了全西藏。他当过参谋、干事、助理员,在师职干部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8年。但他从不对下级讲自己碰到的难事、心酸事。他总是说:“想一想当年的苦,想一想那么多已经牺牲了的战友,只有不断奉献,只有处处自律才不枉人生,才对得起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和战友啊!”
我们还想给读者介绍另一位政委的故事。他叫陆广荣。今年已经51岁了。他和他的官兵驻守在西藏最艰苦的那曲高原,紧挨着让人闻而生畏的藏北无人区。我们设想了他的种种形象,但是一见面,还是禁不住要先问他是不是一个藏族同胞?因为他的肤色的确比藏族同胞还要黑红。然而,他却是在富饶的江苏南通沿海长大的,戍守那曲的时间也还不到8年。
1964年,肤色白白的陆广荣从家乡入伍来到四川。1983年,中央整党指导委员会把他调到了北京。1988年,组织上决定把他调到那曲军分区担任政治部主任。他在地图上找到那曲,没有一句怨言地来到了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藏北高原。
8年的时间是短暂的。陆广荣在这里却把所有的苦几乎都吃尽了。科考队员们装备精良地到无人区考察几个月,就会被称为科考工作上一大奇迹。然而为了战备和部队建设,陆广荣和他的战友们却不止一次地带着大卡车踏进无人区。他们没有特制的鸭绒睡袋和防寒服,寒冬的夜晚就裹着大衣蜷缩在车厢里。他们曾经不止一次地冒着大雪深入无人区,为遭灾的藏民和牛羊送去点心、饮水或草料,但他们踏遍无人区时却只能啃冻硬的馒头,喝随便在哪里淘到的涩咸水。
西藏军区的同志们介绍说,不论哪一级机关的人到那曲,还是陆广荣有事到拉萨,从没听到过陆广荣说一句哪怕是该给我调个好点的地方之类的话。他一次次地深入更艰苦的基层武装部和连队,把军分区建成了西藏部队最放心的一个单位……
来西藏守边防就是来奉献,“极地”高原耸立着新时代的民族精神
8月6日,记者在拉萨目睹了一次极为平常却又感人至深的送行。
头天晚上,5位墨脱边防军人的妻子带着3个孩子辗转近500公里山路,满面尘灰地到了位于拉萨的军区招待所。
再早些天,在林芝,这5位军人的妻子,有的来回两次徒步翻越一年只融雪4个月的多雄拉大雪山,到墨脱边防与丈夫团聚。排长周家常的妻子万里迢迢从内地来结婚,又翻了10天甚至没有一个同路人的山路,也只住了短短的10天,就因大雪即将封山,而不得不赶着跑了出来。墨脱县人武部长李崇星的妻子,则带着5岁的女儿在6月就来到了林芝。但她的孩子太小,实在无法爬过那连青年战士翻一次都壮烈异常的几百公里雪山蚂蟥路,只好等在林芝,等待丈夫出来与自己团聚。谁知,军分区给李崇星发去电报叫他出来,武装部却正忙于在这几个月里建一个弹药库,政委又恰好到内地学习,李崇星放心不下,就一直出不来。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连他们只有5岁的小女儿都实在等不及,不知道几百次提出要见爸爸,甚至多次说,自己也要走进那她还无法理解的“雪山孤岛”看望爸爸,可是李部长仍然没法放得下手头的工作,仍然没法走出来与他们母女团圆。直到8月初,多雄拉又要一年一度地大雪封山了,母女俩这才不得不随同其他已经出山的军人家属,一起来到拉萨返回故乡。
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丝不满。5位军人的妻子平静地接过第二天的机票,像姐妹一样领着3个孩子平静地走向饭堂,吃他们今年离藏前的最后晚餐。第二天天不明,她们还要赶到机场,还要在飞机落地后再跋涉百里千里,才能回到仍是自己独立支撑着的家……
前来为这5位军人妻子送行的、在藏戍守已几十年的林芝军分区副司令员李源平静地告诉记者说:这样的休假,这样的团圆,这样的奔波,这样的牺牲和奉献,西藏军人个个都早已经习以为常了。所以连我们军人的妻子儿女们,也都能如此平静地对待了。
面对着日益富足和安逸的和平生活,在这块地球的“第三极地”上,这些世界上站得最高的中国军人,就这样在军营这方英雄文化的沃土中,不断地培育着以为国牺牲奉献为主旨的新的民族精神。
拉萨烈士陵园里长眠着9367名西藏军人的英烈可以为此作证;
高原各地的烈士陵园里长眠着数以万计的西藏军人的英魂可以为此作证;
4000公里川藏线上那几乎是每公里一座长满荒草的西藏军人的墓冢可以为此作证;
仍然日夜守卫在7000里边关的数万名西藏军人,更可以为此佐证;
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数以万计的西藏军人的妻子儿女和他们的家人们,同样可以为此佐证。
祖国和人民应该为拥有这样的英雄儿女而自豪。
地球的“第三极地”,也因拥有这样的戍守军人而越来越充满着生机。(附图片)
压题照片:解放军驻西藏林芝某旅医院多年来坚持为驻地群众义务巡诊。该医院新近投资5万多元专门开设的“民族病房”,已有100多名藏族、门巴族同胞在这里接受免费住院治疗。图为该医院医生在为门巴族群众看病。新华社记者 范长国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