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彝良天麻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02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彝良天麻路
本报记者任维东
天气炎热的七月,吉普车在大山里艰难地爬行。“天麻天麻,神仙播种,土地发芽。”在去往著名的天麻之乡小草坝村的路上,彝良县科委主任马晏向记者讲述了这个以往颇为流行的民谣。如今有了科技之神,天麻的神秘感被打破,已经很少有人再说它了。
彝良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乌蒙山区,居住着彝族、苗族等18个民族。这里山多地少,交通不便,文盲率高,经济发展滞后,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但是,彝良有着丰富的矿藏资源和许多珍稀植物。其中,珍贵的中药材野生天麻就名闻天下。据史料记载,小草坝地区群众采挖天麻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年,四川宜宾知府派专人来小草坝采购天麻,作为贡品献给皇帝祝寿,从此天麻被誉为“天财地宝”。
天麻到底好在哪里呢?长期从事天麻栽培研究的马晏介绍说,天麻的功效是健脑,主治高血压、眩晕、头疼、口眼歪斜、肢体麻木、小儿惊厥等症。另据报道,日本用天麻治疗老年性痴呆症,总有效率达80%以上,而目前世界人口趋于老龄化,患老年性痴呆症的人逐渐增多。因此,云南天麻在国际市场上一直是抢手货。1978年,在广州交易会上,用丝线缀成宝塔型陈设的彝良天麻被冠以“中国小草坝天麻”,标价每吨12万美元。
由于大量采挖,现在野生天麻已是越来越少。云南省的科技工作者从60年代起就开始了天麻人工栽培研究。当初,不光当地的农民不相信,一些干部也怀疑天麻是否能够人工栽培。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直到80年代才获得了成功。
60年代末毕业于贵州大学的马晏头疼的是天麻栽培后成功率太低。起先,他只知道天麻是与密环菌伴生(或共生)的兰科植物,以为只要处理好天麻与密环菌、菌材三者之间的营养关系,就可以获得天麻的高产、稳产,而实际栽培中却往往出现空塘或种子萌发率低的现象,最高萌发率不过3—7%。后来马晏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条关于“天麻种子萌发菌”的信息,才恍然大悟,便土法上马搞起了萌发菌分离实验。
凭着10多年来对天麻栽培的研究经验,他们终于成功地分离出了萌发菌。萌发菌的作用就在于促进天麻种子的萌发,这使彝良县人工栽培天麻走向成熟阶段,天麻栽培的成功率大大提高,空塘现象明显减少。
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特别是将天麻作为一项可以致富的产业来开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天麻还能当饭吃?”县里从干部到群众,不少人疑虑重重。
为了统一思想、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1992年,中共彝良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进行了三天解放思想大讨论,决定靠山吃山,提出了大力发展以种植天麻为龙头的绿色产业的思路。县科委先后在四个乡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参训者从乡长到农民达2000多人次,人工种植天麻就这样在彝良大规模展开了。目前,全县已经形成了4000多亩的天麻种植基地。
天麻是长在地下的,在地表无法看到。人工栽培后,在野外生长,是小草坝天麻的一大特色,这样既扩大了规模,又保持了野生天麻的原有功效。马晏指着长满杂草和灌木丛的山坡说:“那里边到处都种有天麻。”
为种天麻而把电视机搬上山,并盖了一座小房子的中年农民彭远林放下手里的活,带大家参观了草棚里的天麻果。他告诉记者,他从1993年开始跟朋友和县科委的同志学习种天麻,现在已经种了近5亩,还没有收获(天麻成熟期一般要3—4年)。看得出来,他对种植天麻的前景十分乐观。
当地种天麻最早、收获最多的农民张天华则对记者说:“我种天麻已有15年了,到现在种了15亩,有3000塘。”记者问他收入怎样,他说,从1983年开始卖天麻,光去年就卖了1.5万元,家里还种了五六亩地。
据乡长傅壮明介绍,这个乡聚居着彝族、苗族、回族和汉族,几乎家家都种天麻,现有20多户年收入上万元,不少农民的茅草房换成了新瓦房,而且老百姓现在都相信科学,学习天麻种植技术的热情很高,还成立了天麻研究会。
令人欣喜的是,在市场经济熏陶下,山里人还学会了对天麻进行系列开发和深加工。县里专门成立了功能保健食品开发公司,设计了年产20—30万瓶天麻酒、20—30万瓶天麻蜂蜜、1—2万盒盒装天麻生产线。他们开发的天麻系列产品已走向国际市场,其中天麻酒与盒装天麻还在国际上获得了金奖和银奖。以天麻为主要药用原料的滇东北制药厂也在积极筹建中。
开发天麻资源现已成为彝良县各级干部的共识,这个项目还被正式列入了中国西南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人称“天麻迷”的县委书记陈家朝说:“解放思想,抓住机遇,苦战八年,靠山致富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到2000年,天麻栽培将扩大到1万亩,开发天麻是彝良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光明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