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03
第3版(专页)
专栏:

  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
轩里
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取得伟大的胜利,其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际状况出发,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无产阶级先进的思想体系结合起来,同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同世界发展的新潮流和时代的需要结合起来,使爱国主义由朴素的感情上升为全民族最基本的理性良知、价值准则和自觉行为,成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赴国难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动力,从而使抗日救亡的斗争具有了空前的坚定性、彻底性和广泛性。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回顾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宝贵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顺利迈向21世纪,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处于两种剧烈的基本矛盾中:一种是帝国主义与中国之间的民族矛盾;一种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阶级矛盾。这两种基本矛盾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依据国内国际斗争的情势而相互转化其地位,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政治的基本图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矛盾的地位,而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之间的阶级矛盾则下降到次要的和服从的地位。能否正确认识这两大矛盾地位的变化,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抗战胜败的关键。
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已经有了科学的认识,因此她能够纯熟地处理面临的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在外敌大举入侵中国的时候,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是爱国主义者,我们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
从维护民族生存的根本利益出发,中国共产党坚决而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政策,变“抗日反蒋”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对国民党作出了重大让步;同时改变了打土豪、分田地、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政策,在抗日根据地,先后实行了减租减息、合理税收,组成吸收各阶级人士参加的“三三制”政权,兼顾了各阶级利益,适应了共同抗战的需要。这些政策,有力地促成和维护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了可靠的政治保证。
纵观整个抗日战争,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是最伟大、最坚决的爱国主义政治集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最热忱、最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者。当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武装占领东北之际,正处于国民党军队围剿屠杀之中的中国共产党迅即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进行民族革命战争并率先在东北展开抗日武装斗争;当日寇进攻热河、察哈尔,越过长城侵占华北之际,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向国民党明确提议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当日寇染指平津,整个华北危在旦夕之际,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全民族的团结抗战;当“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全面侵华之际,挣脱长征绝境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还未来得及揩净身上的血迹,就毅然决然地开赴抗日前线。尔后的8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根据地广大人民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主要政治、军事力量,是支持长期抗战的中流砥柱,自始至终站在抗日战争最前列,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
对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投降、分裂、倒退行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原则。尽管国民党先后掀起三次大的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仍然不改初衷,坚持枪口对外,不打内战。这种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爱国主义立场,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团结了中间阶层,也使国民党统治集团不能放下抗战的旗帜,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维护了全民族抗战的大局。
爱国主义的主旨,是维护和捍卫民族的根本利益。抗日战争以及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一系列反帝爱国斗争,都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这是那时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可以说是近代以来救亡图存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的深重民族危机,本质上是由日本帝国主义对外扩张、寻求殖民地的大陆政策造成的,但日本帝国主义能够轻而易举地入侵,占领东北3省,并在“七七事变”后短时间内占领大半个中国,与当时中国内部政治上的分裂和混乱状况密切相关。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各地实力派拥兵自重,混战连绵,实际上从未统一过。特别是国民党蒋介石破坏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疯狂地屠杀共产党、“围剿”工农红军,进一步加剧了阶级和政党之间的矛盾,使当时本应携手致力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两大政治势力互为寇雠。
这种四分五裂的状况使日本有了可乘之机。曾任日本内阁总理的小矶国昭狂妄宣称,根据中国的地势和历史来看,中国统一是困难的,应该在日本势力之下分成几个地区来统治。“九一八”事变就是日本在断定中国“内部仍纷争不已,对满洲问题恐难作出反应”的情况下发动的。伴随着疯狂的武装侵略,日本对中国的各派政治势力极尽挑唆之能事,蓄意陷中国于无休止的内乱之中,以便其乱中取利,全面占领和控制中国。它一方面采取所谓“以华制华”手段,先后制造了伪满洲国、汪伪政权、华北自治等,以达到其分而治之的罪恶目的;另一方面染指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策动“独立”,企图把这些地区从中国的版图中分裂出去。
面对这种严酷现实,中国共产党顺应广大民众要求国内统一、团结抗战的潮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内统一的方针贯穿于抗战的全过程。毛泽东强调,要使中国从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解放出来,就必须在和平和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统一。实现这种国内各派力量和平、平等的统一的最佳组织形式,就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绝妙创造,是对爱国主义思想的一个绝大贡献。它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即通过民族主义的原则,把相互对立和斗争的政治力量联合起来,不是谁吃掉谁,而是平等的合作,既统一对外,又保持各自的相对独立性。这是发展当时中国社会民主的一种独特的形式。这说明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是一个统一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内的分裂、内战受到制约,基本上是自发的、局部的有限抗战,发展成为全国军民参加的有统一组织领导的自觉的全民族的抗战。工人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海外华侨、一部分地主买办阶级及各个党派,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粮的出粮,有知识的出知识,竭尽全力报效祖国。一切爱国的中国军队和武装力量,以“身死为国殇”的大无畏精神,与凶残的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全国50多个民族几乎全部直接参加了保卫祖国的战争,各少数民族同汉族人民一起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支援前线抗战。从甲午海战后沦为日本殖民地直到抗日战争期间,台湾人民“义不臣倭”,在历次反日斗争中牺牲者达65万人,抗战爆发后,台湾人民多次举行暴动,为收复台湾、回归祖国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战后中国收复了东北三省和台湾、澎湖列岛等失地,基本实现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同时,抗战的胜利也从政治上巩固了边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了各族人民的团结。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各阶级、各党派和各民族抗战的实践告诉我们:维护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和国内各民族的大团结,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首要标志和内在要求。在外敌入侵的历史条件下如此,在和平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如此。无论什么情况下,任何分裂国家领土和主权、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都是与爱国主义精神相悖的,都是不可饶恕的。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经历了长时间的内忧外患,却始终不曾割断其共同的文化传统,而且后来越是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与压迫,越是增强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至今,它仍是维系中国各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凝聚力。历史已经证明、而且将继续证明,任何分裂中国的图谋,都是注定要失败的。(附图片)
1945年5月,我渤海部队攻克利津县城。图为部队举行祝捷大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