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从流浪走向定居——今日吉卜赛(罗姆)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05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从流浪走向定居
——今日吉卜赛(罗姆)人
本报记者胡锡进
千年流浪,几多迁徙。有个民族从南亚次大陆出发,驾着大篷车走遍世界。人们叫他们“吉卜赛人”或“茨冈人”,他们则称自己是“罗姆人”。“罗姆”一词出自罗姆语,意思是“男人”。他们还走到许多文学大师的笔下,跳动在音乐大师不朽的音符中,象征着流浪、贫困、欢快和放荡不羁的自由。世事沧桑,“大篷车载来的文化”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记者以在民族众多、经济中等发达的前南地区的见闻,写出这篇报道。
罗姆人在南斯拉夫的大小城市无处不在。南斯拉夫人有“无茨冈不成镇”之说。然而,大篷车在逐步消失,绝大多数罗姆人早已定居下来。这被一些罗姆人学者称为这个民族的“历史性进步”。
阿兹科维奇是记者结识的第一位罗姆人学者,他的身上就有许多现代文明带给罗姆人的信息。他40出头,留着当地人中已不多见的大胡子。他是南斯拉夫两名获硕士学位的罗姆人之一,贝尔格莱德电台每周1小时对罗姆人广播节目的主编,会说但不会写罗姆语;他用塞尔维亚语出版了一本关于罗姆人历史的专著,该书的出版费用是由南斯拉夫政府少数民族和人权部提供的。他是设在贝尔格莱德的“南斯拉夫罗姆人协会”主席。此外,在南斯拉夫南部的尼什市,还另有一个“南斯拉夫罗姆人协会”。
定居,为罗姆人受教育提供了一个先决条件。南斯拉夫的年轻罗姆人中现在很少有传统意义上的纯文盲。绝大多数小孩都按法律规定接受8年制小学教育,但许多人未能上满8年而中途辍学。上过中学的罗姆人则更少,南全国目前只有84名罗姆人完成了大学学业。
关于南斯拉夫罗姆人的信息是十分复杂的,仅这个国家到底有多少罗姆人,就有30万、50万等各种说法。定居下来的罗姆人分为两种,一部分集中居住在城市边缘的“茨冈村”里,另一部分与当地其他民族混居。从人种特征上看,大多数罗姆人皮肤浅黑发亮,黑发黑眼;但也有一部分人肤色较白,被称为“白茨冈”。官方和罗姆学者都介绍说,有一些融入当地生活的罗姆人,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已不再承认自己是“茨冈”人。阿兹科维奇说,他已故的亲叔叔曾位至贝尔格莱德广播电台台长,他一直说自己是塞尔维亚人。南斯拉夫公民登记的民族属性完全凭本人说,罗姆人登记自己是塞尔维亚人、南斯拉夫人、埃及人,甚至印度人的情况都有。
在绝大多数定居下来的罗姆人身上,仍能看到千年流浪传统的影响。他们大多无固定工作,而在市井街头找临时活计。他们扫大街,或是在工地当小工;有的在红绿灯下“强行”提供擦汽车玻璃服务,索取小费;有的走私或是炒外汇。他们也是农贸市场上“二道贩子”的主力。还有许多茨冈孩子擦车和行乞。这些孩子说,他们半天上课,半天“工作”。农村地区也有罗姆人,二战后分得了土地,但他们很快把土地卖掉,从事简单的服务行业。
但从民族学的观点看,罗姆人又将许多自己的传统失于流浪的途中,并逐步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他们与当地各主体民族一样,信奉伊斯兰教、东正教和天主教,过宗教节日。他们的饮食习惯也完全当地化。罗姆女人比较喜欢穿色彩艳丽的服装,但各地没有大体一致的民族服装。他们的姓名主要反映本人的宗教属性,很难由此看出他们是罗姆人。从语言的角度看,大约30%的南斯拉夫罗姆人已不会讲罗姆语。
南斯拉夫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还有一些拉着大篷车,甚至开着汽车流浪的罗姆人。但他们都有永久性居住地,一年中只有半年在外流浪。前南各主体民族的宗教节日中,都有个春天和秋天的节日,罗姆人特别看重这两个节日,据说这与罗姆人“春走秋归”的历史传统有关。罗姆人跨越欧洲国境线流浪的时代早已结束,巴尔干是罗姆人最集中的地区,二战后,罗姆人在巴尔干原社会主义国家中已处于其户籍制度的管理之下。(一)
(本报贝尔格莱德电)(附图片)
新华社发这是贝尔格莱德的吉卜赛(茨冈)卖花人。胡锡进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