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大山的女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05
第10版(副刊)
专栏:

  大山的女儿
舒泽
这就是她吗?
李蕙莲,这样一位朴实沉静的山乡女儿,就是她,15年前带领20位农家姑娘,在这劈斩入云的群山上,栽下了莽苍苍1.2万亩油松林。
大山在阳光拂动的松涛中耸峙,她似显纤弱的身躯,炎阳下,如金身般挺立。脚下那刻入山石骨肉的林间小路,就是她生命跋涉历程的印迹?
地处丰润县北缘的黄昏峪乡,层峦叠嶂,山岩赤裸,荒芜冷寂了百代千年。1974年,乡里同开滦煤矿共同建立了林场。李蕙莲来到林场,带领20名女青年,建起了专管开山造林的铁姑娘队。那年她24岁。
林场建在黄昏峪四周8座高山山顶和阴坡,方圆20公里。要造林,先育苗。在造林山的山脚和阴坡,开垦出块状苗圃。每个苗圃长1米、宽2米。要清除石块和杂树根,要从山下挑来净土。造圃十天,蕙莲和姑娘们的双手,每根手指都肿起一串玉米粒大的血泡。血泡破成血痂,落下满巴掌的老茧。一年半里,蕙莲们在8座大山育苗3600亩。3600亩,要开出多少块苗圃?
种油松,越是下雨越要上山。1975年7月,连天阴雨,蕙莲带着姑娘们在蘑菇峪北坡栽树。每人肩担两个大筐,盛着40公斤重的松苗营养钵,走到山脚,西北上来一片乌云。有人说:别上了,要来大雨。营养钵已从苗圃挖出来了。培育营养钵,要专门收集山坡土,还要消毒、施肥。一批钵要培育80多天,雨水浇坍了,就要报废。蕙莲一咬牙,说声:上。领先提镐担挑往山上爬。陡坡直上直下,爬到半山,下起瓢泼大雨。蕙莲招呼大家用肩头披的塑料布盖住筐口。走上两步就得退回一步,摔了跟头,营养钵轱辘了,拣入筐内再上。顶雨在山上直栽了一天。中午就靠在山石上吃从林场食堂带来的一人五个饽饽,一块老咸菜,就的是背壶里的山泉水。
开山造林6年,蕙莲带领姑娘们,整地6500亩,挖鱼鳞坑280万个,开挖土石方95万立方米;划播植树5500亩。在8座大山种下了520万棵油松。这6年,蕙莲抡秃了500多把大镐,穿碎了缝了又缝的解放鞋60多双。
那年,黄昏峪山,发生了大片松毛虫灾,蕙莲组织人力捕杀。四个汽油喷雾机排成方阵。她提着10公斤的汽油桶,还要爬到树上挂红布标志旗,5米一面旗定成一条线。喷完一片再挂一片,保证一棵树不丢,下树时,蕙莲崴了脚,痛得像刀剜,半小时后肿得像馒头。她咬着牙,一瘸一拐走山上树,坚持到天黑。家里人闻讯赶来背她下了山。用热毛巾敷了一夜。第二天麻麻亮,一瘸一拐又上了山。32天药喷下来,死毛虫装了四马车。1700亩松林,没损伤一棵。
大山上的创业,是咬碎山石的日子呵。
1980年后,姑娘们一个个退出了山林。有的结婚进了城镇,有的远嫁了外省外市。整个林场只剩下蕙莲一个女人。29岁的蕙莲,也被一次次推到了婚姻的门口。有人介绍了一位开滦煤矿工人,工资高、家庭条件好。蕙莲的家人很中意。相了亲,并且订了婚。男青年几次让人带信,又亲自来信。叫她进城住几天,以增进感情。想着山上待栽的树苗,几次她都舍不得离开。青年工人来了信,终止了这桩婚事。那一年,乡里有个上林业中专的指标,决定让蕙莲去。学林业是她多年的向往。去还是不去?下工的路上,她出神地望着已初步成林的遍山油松。雨后松枝上的水滴,像颗颗眼睛,深情地凝望着她。她下了决心:不去了。也就是在这时,她清清楚楚地明白了:今生今世,她再也离不开用她的青春血汗浇灌的这片家乡新的森林了。她似乎也已变成了一棵树。她的心和满山新松一起,在家乡大山扎下了根。她自己已经移不动自己了。
这之后,面对关心自己婚姻的好心人,蕙莲毫不犹豫地表白了心事:只要人好,只要他支持我搞林场就行,亲友介绍她与杨国明相识了。国明的家就住在黄昏峪乡上。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海誓山盟。蕙莲对国明说:“结婚后,我还要在林场干,你同意吗?”国明回答:“同意”。33岁的蕙莲做了新娘。婚后第二天,她就上了山。
蕙莲就是这样把自己献给了家乡的绿色事业。这个事业,建立了家庭的她,又是以什么样的生活力量支撑着呵?!
创造大山新的生命,是多么漫长而艰辛!这艰辛,不也创造着李蕙莲大山般壮丽的人生?凝望着她跋涉在山林中的身影,使人顿时有所领悟:她托举着大山上万亩松林,大山也托举她。她已和家乡大山融成一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