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仓木拉和她的一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07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仓木拉和她的一家
孙为刚
山东省莱州市有座干休所,所里住着一户藏汉合一的幸福家庭。女主人叫仓木拉,藏族,今年60岁,退休前是莱州市政协办公室副主任;男主人叫卜宪合,汉族,今年六十有九,离休前是莱州市第一招待所副所长。
1956年春天,同在西藏自治区团工委工作的藏族姑娘仓木拉和汉族转业军人卜宪合相识了。语言不通并没有影响他们感情的交流,卜宪合跟仓木拉学藏语,仓木拉跟卜宪合学汉语。在西藏这块充满神奇的土地上,一对藏汉青年走到了一起,两颗火热的心碰到了一块儿。
1957年春天,婚后不久的仓木拉和丈夫一起来到设在陕西咸阳的西藏民族学院,仓木拉学政治、卜宪合在学院当管理员。这年秋天,他们爱情的结晶——大女儿庆云出世了。1959年,达赖集团叛乱的枪声打乱了仓木拉紧张的学习生活,她中断学习,提前毕业,和丈夫一起回到西藏,投身于平叛和民主改革。1960年,他们的二女儿秋云在西藏江孜地区出生。1962年,他们的小儿子庆军也在江孜地区出生。这个藏汉合一的五口之家在西藏高原上深深扎下了根。十年内乱,尽管仓木拉因为是“当权派”,又因为她嫁了个汉族丈夫而受到过批斗,但是,这一切没有动摇仓木拉对党的忠诚和对亲人的深情,一家人的心贴得更紧了。
仓木拉深深地爱着她的汉族丈夫和三个儿女,然而她怎么也没想到,在自己的大女儿庆云七岁的时候,从卜宪合的家乡莱州市土山镇又冒出了一个已经15岁的大女儿。
原来,卜宪合1948年参军的时候,在莱州市土山镇老家已经结过婚,婚后,卜宪合即参军南下,随军一直打到大西南,并从那里边剿匪边修路,一直修到西藏的拉萨,整整6年。在进军西藏途中,老家的妻子接连来信,要求离婚,卜宪合不想离婚,他只想解放西藏后,回到他的土山老家。怎奈妻子要求离婚的信接二连三,并声称有过一个女孩死了。在同志们的劝说下,卜宪合同意了妻子的离婚要求。这一切,卜宪合在恋爱时都已向仓木拉说明,并给她看了离婚证。其实,卜宪合哪里知道,就在他参军离家八个月后,妻子生下了一个女儿,可能是怕卜宪合要走他们的女儿,也可能出于别的原因,前妻谎称这个女儿已经死了。
15年后的一天,当卜宪合带着他的藏族妻子回老家探亲时,一个名叫卜秀巧的15岁的姑娘来到卜宪合的面前,口口声声叫他“爸爸”,并吞吞吐吐地向他讲述了一切。卜宪合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通过走访老街邻居,卜宪合确认眼前这个姑娘是自己的女儿。卜宪合为难了,自己好办,自己的女儿还能不认?可仓木拉会怎么想?仓木拉认不认这个女儿?
没想到,身子不高的仓木拉,胸怀却宽广得能装下喜马拉雅山。她不仅认下了这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还把秀巧拉到怀里,亲切地问寒问暖,视同己出。如果不是秀巧的亲妈舍不得,仓木拉还想把她带到西藏,供她读书,安排她工作。从此,汉族姑娘秀巧又有了一个藏族妈妈。
1980年,考虑到卜宪合、仓木拉的身体状况,党组织安排卜宪合和他的藏族妻子一起回到了阔别31年的故乡——莱州。随后,他们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也先后回到莱州。
在西藏工作时,不管生活多么艰苦,他们每月雷打不动的一件事是发工资后给在山东老家的母亲寄钱,在这个藏汉合一的家庭里,卜宪合是“财政大臣”,仓木拉对丈夫说过,“给母亲寄多少钱,你说了算。”回到了家乡,卜宪合夫妇立即将长期寄养在亲戚家的老母接到了自己身边。此时,老母亲已经88岁高龄。当时全家只有一铺火炕,仓木拉、丈夫和婆婆,三个人挤在一铺炕上,一住就是5年。回到了老人身边,仓木拉无微不至地照顾婆婆的晚年生活。婆婆愿吃什么,她做什么;婆婆身体不适,她忙前忙后;有时老人大小便失禁,仓木拉从不嫌弃,洗净弄脏的,换上干净的。感动得婆婆逢人便说:“仓木拉好,打着灯笼难找。”
回到家乡后,在处理与卜宪合前妻及女儿秀巧的关系上,仓木拉更让人叹服不已。秀巧结婚,仓木拉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置办嫁妆;秀巧家盖房子,仓木拉从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中,拿出1000元。在她的带动下,庆云、秋云、庆军姐弟仨也纷纷解囊,帮助同父异母的姐姐盖起了几间新房。
如今,两家人亲如一家,离退休后的仓木拉和卜宪合有时还到大女儿秀巧家住上几天,卜宪合的前妻还健在,仓木拉和她以姐妹相称,仓木拉把自己的毛衣给她穿,自己的帽子给她戴,不是姐妹,胜似姐妹。
逢年过节,都已成家立业的儿女及其子女欢聚一堂,足足16口人。仓木拉,这个藏族妈妈忙里忙外,喜上眉梢。仓木拉以自己宽广的胸怀,为这个藏汉合一的大家庭带来了幸福和欢乐。
1990年10月,国家民委授予仓木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光荣称号,这个汉藏合一的家庭近40年的风雨历程,证明仓木拉获此殊荣是当之无愧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