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全球姐妹的盛会——’95北京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回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10
第4版(要闻)
专栏:

  全球姐妹的盛会
——’95北京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回眸
新华社记者周树春张宿堂
二十世纪规模空前的一次妇女界的聚会——’95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在北京怀柔落下了帷幕。这是一次全球姐妹友谊的盛会,必将为促进世界妇女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过去的10天里,来自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个组织的3.1万名妇女聚集在怀柔,向世人展示当代妇女的风采,就世界上重大问题特别是涉及妇女自身利益的各种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以此对正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施加影响,推动世界妇女事业的发展。
最为成功的一次论坛
此次论坛的规模在世界妇女运动史上可谓绝无仅有。1975年在墨西哥举行的第一次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仅有3000人参加,1980年哥本哈根的第二次论坛有8000多名代表参加,举行了150多场讨论会和协商会,而1985年在内罗毕举行的论坛有1.3万人参加,举办了1000多场讨论会。’95北京论坛无论在参加人数,还是各类活动的场次,都大大超过以往各次论坛。
作为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辅助性会议,论坛从8月31日正式开始讨论至9月8日闭幕,共举行了大约5000场各类活动,其中有全体会议、专题研讨会,有培训讲习班、展览会,也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节目。
每天早晨,肤色不同、服饰各异、讲着各种语言的各国妇女,成群结队从怀柔32家饭店和分布在6个小区的60多栋公寓中走出,奔赴坐落在占地共42公顷的会场区内的国际会议中心和规模不等的86个帐篷、75个会议室,参加300多场专题研讨会。
在3000多场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平等、发展、和平”这一主题,就妇女参与政治和经济发展、和平与人类安全、贫困、妇女权利、教育、种族和民族、保健、针对妇女的暴力、传媒、环境、科技和女童等当今世界妇女最为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在每天例行的全体会议上,论坛总召集人坤仁·素帕达拉和各区域组织、各国的非政府组织以及联合国有关机构和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和知名人士相继登台演讲,分析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全球因素及其给人们特别是妇女带来的挑战,阐述面对社会变革妇女运动所应采取的策略。
大批来自“草根”(基层)组织的妇女代表,是论坛上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每天,设在20区的“草根”帐篷里,总有形形色色的活动吸引着人们。直至闭幕前几小时,一些中国和印度妇女还在这里热烈地交流。此外,亚太、非洲、拉美、欧美、阿拉伯等区域帐篷也成为基层妇女广为联络和活动的场所。
无论是能在容纳近1500多人的国际会议中心,还是大大小小的帐篷和会议室,与会者们都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争先恐后地相互提问,会场上总是洋溢着热烈、自由、活泼的气氛。
正如一位亲历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论坛的权威人士所言,过去,论坛的与会者容易忽视大会的主题,或是纠缠于一些枝节问题,或是简单地喊喊口号。但在本次论坛上,代表们不仅更加充分地发表了各自的观点,而且她们的见解体现了多样性,这无疑是世界妇女事业的一大进步。
论坛上,严肃的讨论并不是表达观点的唯一形式。在会场区漫游,人们可以看到与会者在认真表演哑剧、小品、诗朗诵、舞蹈、歌咏等文艺节目,不时还能遇到呼喊着口号、打着标语的游行队伍。妇女们用种种富于戏剧性的方式申明自己的主张。
一位外国与会者这样概括论坛上的景象:“在论坛的每个地方,每一分钟都有研讨和交流,每一分钟都有欢歌和笑语……这就是真正的论坛。”
丰硕的积极成果
尽管本次论坛广泛涉及了几乎妇女问题的所有方面,但代表们显然尤其关注最直接影响世界大多数妇女权益的那些问题,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如在过去10年中一样,“平等、发展、和平”——象征《内罗毕前瞻性战略》主题的这几个字,仍是妇女们最为津津乐道的。不同的是,她们赋予这些概念更为现实的涵义。
例如,在涉及妇女平等地位的各类研讨会上,与会者一方面枚举了各地区和各国近年来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的进步,另一方面则针对当代妇女面临的种种挑战,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以及社会和家庭等不同范围,深入探讨了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途径。许多与会者特别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指出,要进一步获得平等地位,重要的是要消除“妇女的贫困化”,遏止“贫困的妇女化”趋势,首先让妇女实现经济上的平等。同时,她们普遍认为,教育是走向平等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大力普遍提高妇女受教育的程度。
与此相关的是,很多与会者指出,要维护和促进妇女的权益,首先必须保障其生存权和发展权即基本人权。为此,必须扩大妇女的政治和经济参与,因为,没有参与就谈不上发展。在这方面,与会者还具体探讨了如何通过影响国家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决策来促进妇女权益的问题。
“女人不要战争!”——这个口号凝聚了本次论坛最为强烈的和平的呐喊。来自不同大陆的妇女以各种形式,呼吁世人摒弃武器,停止杀戮,消灭战争,创建持久的和平。特别是来自亚太地区的妇女,声讨了日本军国主义在战争期间给亚洲妇女造成的灾难,提醒人们深刻地以史为鉴,珍惜和平。
应特别指出的是,传媒对妇女的影响自始自终是本次论坛的一个焦点。代表们批评一些西方传媒损害妇女权益的报道,呼吁“还妇女的真实形象”。更有很多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代表谴责西方媒介对本次论坛不公正的报道。她们认为,西方传媒对会间情况的消极报道是对所有与会妇女的侮辱。
正因为有这些认真而富于建设性的讨论,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组委会副主席黄启说,“论坛的成果将对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成功做出积极的贡献。”
连结友谊的纽带
论坛总召集人素帕达拉在闭幕式上对冒雨赴会的万余代表说,“在怀柔的10天让我们进行一次空前的交流,在加强原有联系的同时,我们建立了新的关系,在加深旧日友谊的同时,我们结交了新的朋友。”一位外国观察家称“和平与友谊为论坛的主流”。
的确,10天来,依山傍水的怀柔是一片洋溢着友谊之情的海洋。龙山会场区的万人广场为寻求姐妹之情的各国妇女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一顶顶色彩斑斓的阳伞下,素不相识的人们围坐在一起,倾诉互不相同的个人经历,交流各自的奋斗经验。在讲坛上,人们更多地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世界妇女大会第一次在这个地区召开,来自亚太地区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妇女为此感到非常自豪。她们发起了“我们一起编织世界”等促进友谊的活动,吸引了各大洲的姐妹。各国妇女用一针一线,将友情绣在一块块织物上,进而连结成一条绵延1000米的“和平之毯”,最后将其中的一段挂到象征着中国的万里长城上。
论坛闭幕时,在回荡着《友谊地久天长》歌声的广场上,人们久久地拥抱在一起,依依惜别,相约聚首重逢的一天。
这次论坛也为参加论坛的5000名中国妇女广交朋友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中国妇女不仅在自己主办的40个专题的研讨会会上,向与会者介绍了中国妇女的发展和工作经验,对世界妇女事业的现状也大开眼界。但交流并不局限于论坛的会场,数千名外国妇女抱着浓厚的兴趣在怀柔和北京参观了乡村、学校、医院、教堂、研究所、残疾人服务中心等各种单位,目睹了中国的变化和中国妇女的风貌。
在论坛闭幕式上,一些外国妇女打出了“世界妇女万岁!中国妇女万岁!”的横幅。
一位参加过前几次世界妇女大会的欧洲妇女说:“在历次世界妇女大会中,这次中国提供的服务是最好的。”在这次论坛上,10万怀柔人民和数千名北京和怀柔大中学校的志愿者成为中外人民和各国妇女友谊纽带,他们的奉献精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龙山会场区上,来自各国的妇女打出“谢谢怀柔人民,谢谢北京志愿者”的横幅。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来自黎巴嫩的女教授深情地说,“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不要忘记那一张张年轻的、带着笑容的面孔”。论坛的总召集人素帕达拉在闭幕式上深情地说:“感谢中国政府,感谢中国人民。”她的讲话引起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