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当年此地扬国威——台儿庄大战遗址寻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09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录

  当年此地扬国威
——台儿庄大战遗址寻踪
郑学富武卫政
举世闻名的台儿庄大战,是继八路军平型关大捷后全国抗战的又一个重大胜利。57年过去,战场上的血与火已成记忆,但累累弹孔犹存。
清真古寺民族魂
台儿庄清真寺位于台儿庄镇东北部,始建于明朝初年。大战中,这里曾为第二集团军31师186团指挥所,也是战斗最激烈的地点之一。
战后的清真寺,残垣断壁,满目疮痍。至今,大殿前两棵古柏弹孔仍依稀可见,其中一棵半边虬枝劲展,直耸云霄,生机勃勃;而另一半却焦枯龟裂,主枝残损,树冠不整。西小讲堂墙壁上弹孔累累,其中弹痕特别密集的80平方厘米砖墙已被起取,现存放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近年来,台儿庄区政府逐年投资修复清真寺。现在的清真寺院内绿树蓊郁,鲜花芬芳。西大殿红砖黄瓦,雕梁画栋;大门前广场青石板铺地,平坦如砥;寺东、寺南碧水环绕,垂柳依依。电影《血战台儿庄》在海内外公映以来,前来清真寺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累累弹孔,森森古柏。台儿庄清真寺,饱经历史风霜,又经战火洗礼,一幅“清真古寺民族魂”的墨迹,表达了人们的崇敬之情。
血肉城墙中正门
出清真寺向北,沿一条笔直的水泥路走,就到台儿庄大战又一遗址——中正门。
据《峄县志》载,台儿庄城墙筑于清代,中正门为其中一门,是进入台儿庄城的必由之路。因此,大战时中正门之战最为激烈。我军在此与敌展开拉锯战,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挡住了日军的进攻。
岁月流逝。现在人们看到的中正门及其城墙,是1986年拍摄电影《血战台儿庄》时,因剧情需要,台儿庄区政府与广西电影制片厂合资重建的,青砖砌垒,白灰勾缝,与原貌无异。
当年车站何处寻
谈起台儿庄大战,人们立刻会想起那张海内外广为人知的照片:当年职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将军戎装披挂,左手插腰,眉间充满英气,威风凛凛站在上书“台儿庄”三字的站牌旁,身后一列火车呼啸而过。
半个多世纪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台儿庄火车站今在何处?
在台儿庄西部月河与环城河交口处,茂密的树林中有一座站台台基,这就是当年台儿庄火车站的遗址。当年被炮火轰塌的火车站今已不复存在,按原貌设计的火车站楼房正在修建。宽阔平坦的公路代替了坎坷不平的废弃路基,被鲜血浸过的土地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在车站站台遗址旁,悄然竖立的站牌和“台儿庄”三个大字,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
虎将威震新关庙
位于台儿庄东南顺河街的新关庙,曾是31师师长池峰城的前沿指挥所。台儿庄大战一开始,日军凭借优势的炮火疯狂进攻,不几天便占领台儿庄城的2/3。池峰城师长将指挥所由运河南的铁桥下迁至运河北城内的新关庙,他命令炸掉运河浮桥,决心与台儿庄共存亡。57人的敢死队夜袭敌军,全部兵力四面出击,一夜之间收复3/4的失地。
战后,新关庙沉睡多年,院内茅草丛生,荒凉冷清。1993年3月,台儿庄区政府投资修复新关庙,整治周围环境,这座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古庙又重新走进人们的记忆。
台儿庄,当年名闻中外的英雄城镇,如今已成为一座具有江南水乡风貌的河港商贸旅游城市。抚今思昔,诗人臧克家的激情赞歌唱响在我们心头: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东风吹罢,死灰里萌出了新生的嫩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