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反映农村的伟大变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09
第7版(文艺评论)
专栏:

  反映农村的伟大变革
张炯
本世纪以来我国文学在反映农村的伟大历史变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鲁迅的《阿Q正传》到柳青的《创业史》,便描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村通过民主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程;而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和农村体制的变革,包括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尝试多种模式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及其引发的人们精神领域的深刻变化,也在许多作家的作品中得到广泛的表现。作为一个具有九亿农业人口的大国,我国作家理所当然必须继续十分重视农村题材文学的创作。在这方面,为了更加深入反映农村伟大的历史变革,我以为有三点特别值得注意:
第一,要继续加强前瞻意识。我国人民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描写农村题材时,前瞻意识首先就要求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方向感。要认识到当前农村的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发展模式,都不能也不应该最终背离社会主义。尽管当前各地发展不平衡,也存在贫富不均的现象,但共同富裕毕竟是未来社会主义必须达到的目标,只有具备明确的方向感,才能更好地认清农村中什么是先进的、富有生命力和广阔前途的,什么又是落后的、腐朽的和必然要在历史进程中被淘汰的。从而也才可能确定该歌颂、赞美什么和该反对、鞭挞什么,而不至于被一时的现象所迷惑。近年我国许多作家在描绘农村变革中注意歌赞先进的人物、事物和人们先进的精神世界,也注意揭露和批判落后的现象,但也有些作家在复杂的现实面前不免困惑和迷惘,或描写落后多于描写进步,或歌颂了不应歌颂的人物与现象,或采取无判断的纯客观的描写态度,表现了方向感的失落,这正说明创作中加强前瞻意识的必要。
第二,要继续加强人文意识,文学是文化的集中的表现形态。文学中不仅有政治、有道德,而且有法律、宗教、美学和哲学。从来伟大的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不仅以自己的艺术魅力,而且以自己的高度思想性,强烈地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农村题材创作同样不应例外。或者说正因为农村相对比城市文化较为落后,加强农村题材创作中的人文意识才尤为重要。人是社会的动物,也是有文化的动物。如果不从社区文化的角度去描写农村生活,并从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去烛照农村生活、升华农村生活,而只是客观地去再现农村的一切,包括写愚昧、写性、写连篇累牍的脏话,甚至把农民作为只知吃喝和性交的动物来写,那只能把我们的农村题材创作引向误区。
第三,要继续加强史诗意识。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像短篇小说那样描写一雕栏、一画础的作品很必要。但起码也同样需要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广泛精神和深刻矛盾的,内容厚重的、史诗性作品。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尤为如此。目前,这方面的作品虽也有涌现,但就其艺术描写的血肉的丰满性和思想内涵的深刻性、丰富性来看,能让读者获得强烈感染和深切震撼的作品还太少。因此,继续加强史诗意识,加强对于社会的有历史深度的宏观把握,加强历史唯物史观的生活透视力,从而使自己获得远为广阔的生活和思想的大视野,获得了迈向光明、美好未来的崭新精神境界,长篇小说作家以史诗的规模去描绘农村又越出农村的生活变革的伟大历史画卷,正是大有可为。我们殷切地期待从事农村题材创作的作家经过不懈的努力,不断获得新的出色的成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